前言

在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战国七个国家都有可能统一六国,如果其他国家奋起的话,很有可能不是秦统一,例如晋国如果继续存在的话,那么统一的大任就可能是晋国的。不过不论怎样分析过去,都不可能使除秦以外的其他国家统一成为历史,所以秦国统一六国,不仅仅是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王朝咸阳宫

秦朝统一的必然性一定是来自于自身,众所周知,嬴政花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大业,但是这份大业的完成并非一王之功,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嬴政一人的功劳,其实秦国最后的七位国君都对秦的大业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七位国君都是明君,经过长期的积累,使得国家日益强盛。秦国的强大其实也就是秦完成大业的必然性。

秦完成大业的偶然性则来自于外部,所谓的偶然性,则是来自于外部的条件,这是自身所不能控制的,《过秦论》当中有一句相当著名的话,大意为灭六国的,不是秦而是六国自己。所以研究秦统一大业的偶然性,实际上就是研究六国灭亡的必然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谊写《过秦论》雕像

一、秦完成大业的必然性

秦国完成统一,不能仅仅把功劳放在嬴政一人身上,因为秦朝的强大不是一日之功,秦朝大业计划的实施也不是一日之功,所以要研究秦完成大业的必然性,也就是说要研究秦国历任国君对秦朝贡献。其中对秦大业贡献最大的就是秦国的最后七任国君。

《过秦论》记载:(嬴政)奋六世之余烈。

倒数第七任秦国国君是秦孝公,秦孝公非常有政治头脑,能够看得懂发展机遇,并且当时各国都或多或少的进行变法,秦国在一众诸侯王当中的实力并不突出,所以秦孝公力排众议,决定启用商鞅变法,这一决定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重要基础。

由此可见,秦孝公是秦国强大的领导者,自此以后秦国越来越强盛。倒数第六任国君是秦惠文王,他在位期间,使得秦国的外交政策有了战略上的突破,面对当时六国合纵的局面,秦惠文王采纳并实施了连横策略,破除了合纵对秦国的威胁,自此以后,秦国再也不用担心六国的合纵问题了,只要六国一合纵,那么秦国就会跟几个国家连横,由此便可打破合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国地图

倒数第五任国军是秦武王,令人惊讶的是,虽然秦武王在位只有三年,并且相当年轻,但是他的功劳也很大。此时的秦国已然非常强大了,必出函谷关,但是在此之前一定要先攻下韩国重镇宜阳,但是秦主将甘茂非常担心国君不信任他,秦武王称必然信任,并且两人可以签订合约。后来甘茂因为有了这份合约的存在,尽心攻打宜阳,最终宜阳被攻下。宜阳的占领对秦国来说意义重大,由此秦国将韩国作为统一大业的第一个目标,并且自此以后,秦军挺进中原。

倒数第四任国君是秦昭襄王,他在位56年,对秦国的影响更大。在他继位期间,秦国继续东进,此时范雎、白起等人皆受到重用。在外交上,出现了“远交近攻”;在军事上,秦军打破六国主力军,例如打破韩魏联军24万。倒数第三位是秦孝文王,这位国君就不太好说了,因为他在位三天就去世了,对统一大业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昭襄王

倒数第二位是秦庄襄王,这位国君在位一共三年,虽然时间较短的,但是也干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重用吕不韦,建立东郡,连接齐国,由此断了其他各国合纵的道路。第二件事是占领了赵国37个城池,进一步削弱了赵国的实力。最后一位国君是嬴政,嬴政本人继续抓住时机不断进行统一战争,进而完成大业。

从秦朝历代国君的贡献上,可以看出秦国越来越强大的原因,并且历任国君都有共同点,至少有两个,一是都是明君,眼光高远,虽然秦孝文王在位仅仅三天,但是他既没有功劳也没有昏庸,可以将他列为明君;二是重用人才,秦国的最后七任国君都非常重视人才,并且有很多顶级人才,例如商鞅、白起等。所以由此可见,秦国统一的必然性是来自于国君以及人才得到重用,正是因为秦国自己奋发图强,所以秦国才完成了统一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军兵马俑

二、六国灭亡的必然性

秦完成统一也有来自外部的原因,也即是完成大业的偶然性,这个偶然性不是来自于秦国,而是来自于六国自身,正是因为六国自己不争气,让秦国得以灭国的机会,所以研究秦完成统一的偶然性,也就相当于研究六国灭亡的必然性。除此之外,秦完成统一的偶然性还有一部分来自于自己,这一部分相对简单,例如秦王的继承等,所以不用展开篇幅分析。

关键是第一点,在《过秦论》当中,有一句非常有意义的话,灭六国的,不是秦国,而是六国自己。为何六国“自寻”灭国呢?

《过秦论》记载:灭六国者也,六国也,非秦也。

六国“自寻”灭国的过程主要如下:

一是三家分晋,晋国作为阻挡秦出函谷关的天然屏障,如果一直是统一体的存在,并且一直强大的话,那么秦国就很难,也几乎不可能完成统一,但是三家分晋导致晋国实力大大减弱,进而给了秦国逐一灭三国的机会;

二是赵国衰落,赵国虽然经历了胡服骑射,国力大增,但是昏君庸主多,导致赵国内乱不断,并且容易受到秦国的蛊惑,这样一来,赵国渐渐走下滑路,而赵国的衰落,自然位秦国的胜利增添了胜算;

三是韩国和魏国在人才上的缺失以及流失,韩国末期出现了一个韩非子,但是生不逢时,也可以认为是韩国的运气不好,魏国的人才流失比韩国严重,例如从魏国离开的就有多位顶级人才,例如商鞅、吴起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鞅图像

四是燕国和齐国在国策上的失误,燕国远离秦国,享受到了秦外交进攻的好处,长期受不到秦国的进攻,但是燕国挺能折腾,一边折腾齐国,一边折腾赵国,导致两国实力变弱,六国实力变弱,实际上就给了秦国机会。齐国先是滥用武力,导致齐国外交受挫、国力大减,后是不用武力事秦,导致齐国备受秦国牵制。

当然除了以上原因,六国被灭还有多个原因,但是总结起来一共三点,一是国君的不作为,六国的领导层虽然有明君,但是昏君庸君特别多;二是人才流失,由于昏君庸君多,所以留不住人才;三是策略失误,归根基本也是由于上级领导层的无能。

总结

秦完成统一有其必然性,这主要来自于国家内部,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君是明君,这是非常重要的,战国时期的明君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难能可贵的是,秦国最后七任国君都是明君,没有一个荒废国家的庸君;二是人才重用,秦国的人才很多,产生了影响也很多,例如在制定国策的时候,由于人才多,所以提出的建议有很多是非常有效的。

秦完成统一还有偶然性,主要来自于六国的灭国,《过秦论》当中已经说的非常明白了,六国的灭亡是自找的,而不是秦国起主要作用。六国“自寻”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昏君庸君多,这是关键因素,因为即使有顶级人才和高明的国策,但是如果国君不采纳,那么顶级人才和高明的政策都将被荒废;二是人才要么是时运不济,要么是不被重用流失掉了,要么是重用之后又很快被弃用。

分析秦完成统一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给外界一个重要启示,在分析具体事间的时候,不能只看一面,而是要多方面的进行分析,并且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以此至少能够更加清楚的看明历史真相。

参考文献:

《过秦论》

《资治通鉴》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