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1年12月7日,日本空军孤注一掷,趁着朦胧的黑夜长途奔袭3500多海里,出其不意地轰炸了位于太平洋上夏威夷群岛的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国人对此毫无防备,港口大量舰艇、战机被摧毁,死伤人数超过2000。

日本这次近乎疯狂的“赌博”,唤醒了美国这个“沉睡的巨人”,立刻将其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漩涡。

1945年8月,美军在日本上空投放了两颗原子弹,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广岛和长崎霎时被夷为平地。日本天皇苦心经营一个多世纪的庞大帝国,在两枚铁皮弹头面前竟毫无还手之力,很快,日本代表在密苏里舰上向美军签字投降,二战随之落下了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外相在密苏里舰上向美军签字投降

二战后,日本面临巨额赔款和一系列限制条款,国内经济一落千丈,国内更是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民生凋敝,社会动荡,矛盾重重。为了帮助日本政府解决诸多问题,美国在当地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包括粮食援助和强制征收等。这些举措让日本农业发展重回正轨,缓解了当时的粮食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习惯,更刺激了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

二战中彼此敌视的两个国家,为何能够在战争结束后尽释前嫌,互帮互助呢?

一、援助:“胡萝卜政策”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军对日本实行完全的占领,全部日本国民都要无条件听命于美军司令麦克阿瑟。对于战败国的日本,美国制定的方针是冷漠和惩罚,美国对日本在战争中受到的损失不负任何责任,也没有义务为日本经济的复苏提供援助。

在美国人心里,只要能够保证日本不再成为自己的威胁,就足够了。如果能够让其成为一个追随和依附自己的属国,那当然再好不过。受这种态度的影响,初来乍到的美国官员根本不重视日本的社会秩序和经济情况,使日本民众的生活更加混乱无序。

粮食危机下的日本农村:自己种粮

可是后来,日本爆发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给城乡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单单靠政府的定量赈济,根本不能满足民众的最低生活需求。在一些特别严重的地区,甚至连标准的配给都无法保障,但是,老百姓总得吃饭呐。人们开始被迫从地下的黑市购买粮米,导致粮价迅速疯涨。工薪阶层买不起粮食,每日以山芋、糠菜为食,时常有饿死人的情况发生。

恰逢多地赶上台风、洪水,日本农业雪上加霜,粮食产量一跌再跌,无辜的人民群众苦不堪言。农村地区的灾情还相对可控,农民自家种了粮食还能勉强维持日常所需;而城市居民的情况却十分糟糕,由于粮价太高,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对于当地如此严重的粮食危机,一直以“人道主义者”自居的美国人出于维系自身统治的考量,当然不能视若无睹。一开始,美军保持的态度是,除了供给日本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必需的生活用品之外,将所有生产设备撤除。

麦克阿瑟只负责让大多数人吃得上饭,能不能吃饱,饭食好不好,都不归他管。他认为昔日二战的硝烟尚未退散,应当让这个不宣而战只会偷袭的国家尝点苦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们面对山芋露出的笑容

于是,每天运往日本各地的赈济粮都是严格按照最低标准,多一分都没有。这就导致政府的配给远远不能满足日本国民的需求,每天都有饥民抗议的新闻在报纸上刊登。面对接连不断的暴力和骚动,麦克阿瑟终于坐不住了,他担心再这样发展下去,连目前基本的社会维稳都无法继续进行,而美国设想中对日本的长期统治只能化作一纸空谈。

他认为,如想对日本实行长期占领和统治,社会治安是基本保障,而维系社会治安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目前的粮食短缺。于是,他发电报向美国国会请求援助:“给我面包,或者给我子弹。”

他的请求起到了效果。

1946年1月,第一艘满载面粉的运粮船抵达了东京港,开启了日本战后粮食进口贸易的大门。接下来的半年间,每每日本民众到了吃不上饭最艰难的时刻,沿海港口总会出现美国粮船的身影,船上的物资也逐渐丰富起来,除了粮食之外,还有粮食生产器械、加工原料和一些医药物资。

美国运粮船抵达日本

可以说,在这半年里,日本人是靠着美国政府运送的进口粮食勉强续命的。不可否认,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援助使大量日本民众幸免于难,没有在灾荒中饿死,给日本保留下了大量人口,为后来的经济腾飞奠定了人力基础。

二、强征:“大棒政策”

美国的粮食援助成为战后初期日本老百姓的救星,西方传统的火腿、面包使日本民众逐渐对美国大兵产生了信赖和亲近感,麦克阿瑟的策略正在一步步得到证实。

最为艰难的半年过去了,日本的农业生产终于初步得到恢复,绝大多数人都能吃得起饭了。但是饥荒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心理阴影,人们开始养成惜售和囤积粮食的态度。

这种态度显然不利于农业市场的运转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于是麦克阿瑟不得不开展粮食的强制征收,以实现对日本农业经济的把控。

从1946年到1952年,日本政府在麦克阿瑟的引导下,对日本农民开展粮食征收。

《紧急粮食法案》规定:农业生产所得必须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农民生产的粮食除了留下谷种和家庭所需之外,余下全部充公,由国营公司统一加工销售。

这种政策当然引起了广大农民的不满,但是美国人凭借其武力威胁让日本老百姓不得不从。

吉普车征粮

军队出动吉普车去往各乡镇强制征收,后被称作“吉普征粮”。有时,政府的收购价甚至低于农民劳作的成本,更有甚者,农民为了达到政府的上缴额将自家的口粮也被迫交出,农民利益严重受损,负担巨幅加重,生产积极性大大挫伤。

三、倾销:“战略堡垒”

面对日本粮食短缺的情况,聪明的美国人除了施以援手之外,也从中嗅到了难得的契机。一方面,帮助日本人恢复农业经济,可以满足美国的经济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此为筹码,从日本身上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战后初期对日本的粮食援助,以及日本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美国长期进行的粮食倾销,构成了这一时期美国对日粮食战略的主体。从美国自身的角度来说,这一战略不仅缓解了美国国内的粮食过剩,还能够在日本的经济、政治主权等方面长期掌握很高的话语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鲁门

1947年,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以美、苏为代表的大国们心照不宣地开始了新一轮国际对抗。这场“战争”发生在政治、经济、思想形态等多个领域,没有战火,没有硝烟,被后人称为“冷战”

“北约”和“华约”两大阵营纷纷结成政治同盟,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拉拢一切可能成为盟友的力量,在日本,美国先前实施的一系列粮食政策开始看到回报。

这一时期,日本的农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与二战之前的水平相当,广大农民可以自给自足,粮食供应趋于平稳,国民经济不断好转。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粮商巨头却出现了商品过剩,大批粮食堆在仓库卖不出去的现象,于是,美国政府和粮食大贾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经济上行的日本。

美国高产小麦

日本人的传统饮食是米饭,这对盛产小麦的美国来说非常不利。为了让日本民众爱上吃面食,麦克阿瑟在日本设立了一个所谓的“饮食改善协会”,动员全日本的营养师和粮食研究人员在大中小学大肆宣扬“营养改善”

他们宣称:“日本人长久以来食用的米饭是一种非常落后的饮食方式。长期吃米饭会导致头脑迟钝,甚至有致癌的危险。”

这种今天看来无稽怪诞的说辞,在当时竟然很快被日本民众信以为真,广泛谣传。于是,大量日本民众开始逐渐抛弃大米,转而追捧从美国进口的面粉食品。

通过这种方式,美国人不仅解决了国内的粮食过剩危机,为美国对日本的粮食出口作出了很大贡献,大大拉升了美国的农业经济,还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日本延续上千年的膳食结构和饮食文化。

面包成为了日本第二大主食

除了在经济上打开市场,美国在政治层面也有着很深的考量。冷战开始后,美国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政治局势进行了重新评估。他们认为,二战中日本的战败导致这一地区再没有一个强国,从而成为了美、苏扩张的重要突破口,而控制远东地区的关键正是日本,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无可替代。

只要控制日本,就可以控制北太平洋一系列的主航道和主港口。如果日本被苏联控制,必将被当作南下扩张的“跳板”。通过对日本的粮食援助、强征和倾销,美国逐步加强了对日本国民的政治和思想控制,基于日本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不容小觑的经济实力,美国将其看是自己在太平洋上的“战略堡垒”。

结语

毫无疑问,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根本出发点在于加强对日本国民的控制但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从援助、强征再到粮食倾销,这一系列举措确实对日本战后的农业恢复和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后来日本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至今日,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流,各国之间应当秉承着精诚合作、互惠互利的方针,共同完善国际贸易体系,携手共创美好新未来。

参考文献:

《战后日本经济史》

《粮食战略与农业》

《日本农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