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网友要我讲讲画院以及院体画,当时不是不讲,而是时候未到——我写这个美术史基本是按照时代顺序来的(我蹭不到热点也是这个原因)。但现在已经讲到宋朝了,民间画也讲了,是到了院体画出场的时候了。

不过,要想把画院及院体画讲清楚,估计一篇文章不够,所以分上下集来讲吧。

在我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美术人才都是“野生”的。

原始社会没有专门绘画的工作,大家要么是兴之所至在洞穴或者墙壁上画上一些狩猎、歌舞的场景,要么就是为了好看在自制的陶器上刻下花纹,略显正式一点的,就是巫祝们用图画来记录部落大事(后面一个叫仓颉的嫌烦,从图画中创造了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仓颉造字

到了奴隶社会,生产力提高,制造的产品丰富起来了,一些工艺品开始与现实生活脱节,发展成为一种纯粹的、享乐的、宗教的东西——这些东西当然不是给普通人用的,而是给贵族、王室用的,所以绘画就成了“贵族艺术”。

为了让平民和奴隶安心被统治,统治阶层还需要人向被统治阶层进行宣传洗脑。但那些人没受教育看不懂文字啊,所以洗脑这活儿就只能通过图画来进行了。

——鉴于上述两点原因,专门从事绘画的职业便产生了。

尤其是到了建立了礼制的周朝,为了方便管理调度使用,朝廷干脆把画工都组织起来,统一居住、工作在作坊里,派专人看管。

各诸侯王国见了,也有样学样——那时的画工只是工匠,压根没有艺术工这个概念,跟石匠、木匠等没什么区别,都是属于苦逼的技术工,待遇比奴隶好一点,但又没有平民自由。

秦二世而亡,时间太短,画工情况变化不大,没啥好说的。

两汉时期,绘画的使用范围更加扩大了,对绘画人才的管理更加严格了。

皇宫中使用的一般画工,均属黄门署或尚方署所管,称之为黄门画者或尚方画工,管理官员叫署长,由太监担任。

这些画工一般是不配在史书上留下姓名的,但因为一个叫王昭君的美女不愿意行贿,导致一个叫毛延寿的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有确切名字可考的画家。

青史留名的毛延寿

绘画人才的地位提升是在士大夫参加绘画活动后才开始的。

东汉的刘褒、赵岐、张衡、蔡邕等人都擅长绘画,但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官僚,而非专业画家。

士大夫喜欢画画,自然不能当他们当作工匠对待,得封官啊。

正好东汉明帝自己也喜欢画画,因此就专门设立了与黄门署并列的“画室署”——这是后世皇家画院的雏形,画工也可以做官了,东汉灵帝时还有了专门的官职名叫“待诏”。

自此以后,随着士大夫画家队伍的扩大,见于史籍的画官也逐渐多起来。如南齐有待诏秘阁毛惠秀,南朝梁有直秘阁知画事张僧繇,北齐有待诏词林馆萧放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画龙点睛张僧繇

到了唐代,虽然已有画家被召入宫廷服务,但还是没有设立画院(阎立本那是将作少监,换成现代职位是工程院领导)。直到唐玄宗即位,才在宫廷之内设置翰林院,成为五代时期宫廷画院的雏形。

上面这一大段历史,都可以称之为“前画院时代”。

《唐土名胜图会》 翰林院署

安史之乱发生后,书画家纷纷入蜀。其中包括了各画派的代表韦偃、孙位、贯休等,为西蜀“翰林图画院”的建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935年,后蜀孟昶[chǎng]设立“翰林图画院”,这是我国历史上正式设立宫廷绘画机构——画院的开始,画院设有“待诏”“祗[zhī]侯”等官职,画院的画家们每月集会,探讨绘画中的疑难问题。

不久,南唐李璟也在金陵宫廷内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史称“南唐画院”,也叫金陵画院。

这些画院的画家服务于宫廷,享受与文官相近的待遇,并穿戴官服,领取国家发放的“俸值”,主要任务就描绘帝王贵族肖像与生活,并完成帝王下达的各种绘画任务。

例如黄筌,多次奉命为宫殿、寺观作壁画;顾闳中奉李后主之命绘制《韩熙载夜宴图》等。

简单地说,就是画家成了吃皇粮的公务员了。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请标明,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