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时拾史事】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作者赵小昭

罂粟是近100多种鸦片罂粟属类植物的统称。不仅颜值高,而且大多含有异哇啉类生物碱 ,如罂粟碱、吗啡 、可待因等。

而鸦片是指从罂粟蒴果中提取制成的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罂粟就犯【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参见《刑法》第三百五十一条 图/三秦都市报

《旧唐书.拂菻传》记载,唐朝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拂霖国遣使献"底也伽"。拂霖是唐朝对东罗马的称呼,底也伽的主要成分就是鸦片,是当时西方公认的万能良药。

这是最早的中国人服食含罂粟制品的文字记载,也被当成鸦片传入中国之始的证据。So,武则天她老公,唐高宗李治就是史书里第一个服食(含有)鸦片的人,

当然,他是为了治疗头痛当药吃的。

唐时已有种植罂粟的记载,目的很单纯,就为了观赏。

据《冷斋夜话》引陶弘景《仙方注》中记载:断肠草不可知。其花美好,名芙蓉花。

李白还写了首诗:"昔作芙蓉花,今为断肠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罂粟花太过美艳似乎让人没有安全感了,跟王菲唱的"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同款情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宋朝,罂粟除了作为观赏花卉被广泛种植,首次入选了官方修著的药典《开宝本草》,作为养生保健的食材,是服用丹药后促消化养脾胃的煮粥食材。

苏东坡在《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中写: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罂粟汤。

——有了道长的开光加持,精英人士更懂得欣赏它的内在美了。

陆游写了十来首关于罂粟的诗,如《湖山杂赋》:"一杯罂粟纱灯下,最忆初寒宿上方。"

——服食罂粟这样情怀满格、高雅非常、文明尽显的事,怎能不常含热泪、诗性大发?

这和抽鸦片是两码事,那时的人们并不懂得或施展从罂粟里提炼鸦片这些黑科技。即便效果显著,就凭它"味苦辣、臭恶可憎"的独特风味也想让人上瘾?这是耍流氓。

罂粟花恍恍惚惚红红火火的被人从唐朝看到了明朝。

万历年间,大文学家王世懋在《花疏》中写道:"芍药之后,罂粟花最繁华,加意灌植,妍好千态。"

崇祯年间,旅游家徐霞客被贵州省贵定白云山下一片红似火的罂粟花迷住了,赶紧更新了他的博客《徐霞客游记》:"莺粟花殷红,千叶簇,朵甚巨而密,丰艳不减丹药。"

尽管有这些不忘初心观赏的人,却也挡不住那些别有用心,慧眼识鸦片的人。

▲阿富汗巴达赫尚省的罂粟地,一名农民正在割鸦片汁

万历六年(公元1578)出版的《本草纲目》:"李时珍曰:阿芙蓉,前代罕闻,近方有用者,云是罂粟花之津液也。"这是提纯鸦片的基本步骤。

由罂粟的嫩果汁液凝结的阿芙蓉,"俗人房中术用之",是当伟哥用的。

(或许大概可能)至少有一个成瘾病例,就是李时珍那敬爱的万历帝。

证据是《明会典》记载,当时东南亚之暹罗(泰国)、爪哇、榜葛赖(马六甲)等地多产乌香(即鸦片),并不时作为"贡品"进献,如泰国即一次入贡300斤;而万历皇帝在朝48年,从万历18年,就以自己腰痛脚软,力乏不兴为由,从此君王不早朝和午朝以及晚朝,总之就是不视朝政。

——条件加表现,他要么是沉迷网游,要么就鸦片上瘾。(盲猜,无史实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图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最悲剧的考古:1956年郭沫若挖明定陵,万历骸骨被焚,棺椁被砸。“专家从万历尸骨检测出吗啡的成份”系谣言

罂栗被当药食同源服用持续到明清时期。

有皇族DNA的朱铺主编的《救荒本草》可以"油盐调食",除了"取米做粥"外,还可以和面做饼。

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罂栗还能做豆腐,配料比是罂栗米二分、豆粉一份、芝麻等分。不过那时人们的对罂粟的认知,并不是当毒品(至少不是共识或者主要目的),类似现在泡蛇虫酒、泡枸杞红枣茶来喝差不多。

有个经久不衰的都市传说:好吃的火锅里放了罂粟壳,目的是让顾客上瘾。

这有两个误区:

一是即便加了罂粟壳,也并没有"提鲜增香"的作用。只会起到麻痹作用,降低人对辣味的抵抗,多吃点而已,要上瘾起码得放半锅才够剂量;

二是在中国买罂粟壳的困难、风险,和买毒品差不多。开个火锅店,就卷入毒品交易的黑市,做个食品生意,还要参与黑道风云?人均几十百多两百的消费,就为了你下次再来,不惜成本加入4、5百一斤的罂粟壳?

店主:

事实上,大多数人在火锅里发现的"罂粟壳",其实都是:

鸦片升级"大烟",和烟草传入中国有关。

晚明时期,由美洲经菲律宾传入中国的烟草,由福建人种植并销往全国,"末三尺童子莫不吃烟矣"。

姚可成在《食物本草》中说烟草能"当饭吃","饥能使饱,饱能使饥,醒能使醉,醉能使醒,一切抑郁愁闷,俱可藉以消遣,故亦名忘忧草。"直观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烟草的嗜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海上花》

张岱在《陶庵梦忆补》中说:"十年之内,老壮童雅妇人女子无不吃烟。"烟草的盛行,触动了不抽烟的朱由检某根敏锐的神经。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崇祯帝下旨禁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道禁烟令。当时,有个会试举人不知颁布了禁烟令,他携烟入京暗地出售,被抓到后第二天就拉去西市砍头示众了。

但没过两年又开禁了。崇祯十六年,朱由检再次下令,"敕禁私贩,至论死。"

依杨士聪所说,朱由检禁烟是为了防止"亡国"。

然而,亡国是一门玄学,当皇帝觉得应该防止时,斜阳笼罩的大明帝国正在沉入黑暗。

那些以抽高级烟草标榜身份地位财富的皇亲贵族、纨绔子弟,在禁烟后选择了鸦片当替代品。从外国人用烟斗吸烟草里得到灵感,将烟丝混合半精炼的鸦片一起,吃鸦片变成抽鸦片,一口入魂,致幻效果远胜历史悠久的五石散。

如果那时有自媒体,在写此事时的标题:《震惊!良家鸦片沦为毒品 "大烟",背后的黑手就是纯粹的享乐主义!》

后来,八旗子弟极具创意地发明了烟枪、烟灯和烟床,这种很东方的吸食鸦片的方式让当时的英国人大呼会玩,yes,英国人也吸食鸦片。

《福尔摩斯探案集》里,小福滥用鸦片酊,大量饮用鸦片酒。当时英国还有人把鸦片做成婴儿镇定剂(what??!!)。

因为在当时的英国,制售鸦片是完全合法的(重点,要考)。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不能说英国人"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了,因为他们连自己也毒害了,是抱着同归于尽的心态。

我们管后来的那场战争称为"鸦片战争",但英国人称为"通商战争",其实是两国立场和角度的不同。

在毒品面前,不分国籍,无论肤色,染上了就是一个死。(切记)

1830年,文武百官、商人阶层也跟上吸食鸦片的潮流。到1870年,连轿夫、船夫和其他靠劳力生活者都染上抽鸦片的恶习。按纽曼(R.K.Newman)的估计,1906年间染上鸦片瘾每天必须吸食的中国人占总人口的36%。

其中就有浓眉毛大鼻孔的尔康。

还珠格格3真正毁童年的,不是永琪变心娶小妾之类,而是尔康在缅甸染上了毒瘾,为了"白面"即罂粟花的根磨成的银朱粉,把紫薇打到流产。

但是,紫薇原谅了他!用爱情的力量鼓励他。然后他就战胜了毒瘾,重新做人,从此他们两口子就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靠爱情的力量,个人的意志能够戒毒的话,还要戒毒所干嘛?

"一朝吸毒,十年想毒,终身戒毒。"即使是专业从事戒毒工作的民警也不得不承认,完成强制戒毒回归社会之后的戒毒人员,其复吸率始终居高不下。

经常看新闻,那些吸毒的人一开始都觉得"一次不会上瘾",或者觉得,自己不会上瘾,是尔康给了他们自信吗?

讲真,很多人连奶茶都戒不了,或者打游戏玩手机都不可能戒的。更别说靠爱情和个人意志力。

这正是世界各国严厉禁毒的原因。

黄子华在《栋笃笑》有一场里说,"道友明"说最嗨的那次是虎门销烟。一开始我还不明白这个梗的笑点在哪里。直到我看了《邪不压正》,彭于晏只身前往火烧了日本鸦片仓库,然后跟周韵看着火光中的鸦片仓库,爱情如火一样蔓延。

TVB剧《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九姑娘也是一把火烧了鸦片仓库,和警察刘醒在鸦片烧热的火光中结下情义。

火烧那么好,为什么林则徐不采用呢?

虎门销烟时,是把鸦片放到掺杂了生石灰的海水中慢慢浸泡,又费时间又费力气。

稍微懂点化学知识的人就会知道,鸦片直接用火烧会产生大量含有吗啡、磷酸可待因等成分的烟雾,吸入这些烟雾跟吸食鸦片差别可能就是一根大烟枪的距离。

而且用火烧鸦片会产生残留物,这残留物会渗入土壤,一来污染环境,影响花花草草的生长;二来残留物会被"道友明"挖掘起来,提炼一下又能继续嗨了。好端端的禁毒变成了"聚众吸毒"。林则徐没影视剧那么白痴。

林则徐被后世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我相信,通过后来的战争,他一定看明白了中国落后在哪里,为什么会落后。

1842年,他在流放伊犁的途中,给友人写信中也说:"第一要大炮得用,令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 图自1997电影《鸦片战争》

他已经知道当时给道光说洋人腿不打弯,洋人不喝茶拉不出粑粑这些的真假,也知道,中西双方军备的差距,西洋大炮的威力。

可是,他并不想更多的人知道这个现实,这封信他也请朋友不能给人看。

后来他在担任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时,没有一点点改革的意向,至少没有从他的举措中看出。也未曾公开宣传过中外强弱悬殊。对比琦善、耆英——他们至少给了怀有天朝大国美梦的士大夫们泼了一瓢冷水。

林则徐如此,后世洋务派的代表胡林翼、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等也是如此。

这些受传统教育出身的正牌士大夫,只想着如何用他的认知报效朝廷,不想如何改变国家。

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支配下,中国错失了一次又一次复兴的机会。

1840年庚子年时,侵华的只有英国,1900年又一个庚子年时,侵华的有八国。但是1840年时,八国中的德国还没统一,日本还在闭关锁国,沙俄还没进行农奴制改革。

一声叹息。以史为鉴。

(感谢资料提供@李彷)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