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它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位于千里河西走廊南北山系拱合最狭窄之处,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亦有连陲锁钥之称。

嘉峪关关城建筑得法,适合战争防御的需要。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关城内还建有游击将军府、官井、戏台……

嘉峪关先后四次历时168年,才最终形成了如此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其修建的先后次序,史书《秦边纪略》记载:“初有水而后度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

明洪武五年,朝廷计划在此地建造一座关隘来保障河西地区的百姓免受外族的侵扰。于是下令重金招纳天下有才能的工匠来建筑嘉峪关,工匠里其中就有一位叫易开占脱颖而出,在易开占的精心计算下,得出了建造关隘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的数量。当时监督修关的官员也和易开占等人立下军令状,要是修建的砖块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在工程竣工以后,易开占等人修建的嘉峪关可以说是完美无瑕,完全没有破绽。

嘉峪关边上就是九眼泉湖,从旷野到关城,它具有了军事意义。这一汪清泉来自于远处绵延的雪山---祁连山。嘉峪关关城是一个长长的“回”字,端端正正地写在湖边,任凭风雨汹涌,始终棱角分明,庄严肃穆。浑黄的墙体粗糙如风干的岩石,战火烧遍每一堵墙,让每一粒泥沙紧裹在一起。翻越帕米尔高原的风雪,游走于祁连雪山,在这里片刻停留,空旷让它们的嘶喊消融在无边的原野。风钻进每一扇关门,塞满墙面上的每一个凹坑,没有只言片语,默默打磨每一寸墙体,让墙体的粗糙有了时间的质朴与齐整。

戈壁的沧茫,青天的坦荡,城墙的静默,早已让城关超越历史的尘埃,而回归至美。朴素,伟岸,谦逊,或许一切语言无法概括与描述嘉峪关的美。站在城头,俯看脚下,虽然秦时明月已成往事,但明时关城仍在脚下,嘉峪关城墙上的战争痕迹,台阶上一个个下陷的印痕,仿佛又把我们拉回到了古代的战场,让每一位行者,经受着无法回避的欢乐与疼痛。“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些诗句让人无法不感叹当年的将士们是在怎样艰难的条件下赢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而又有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淹没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