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之战中,卫青和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出击。霍去病所部没有任何偏将,李广和几位将军编入卫青麾下。

当时卫青所部的配置是这样的,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卫青所部到达漠北的时候,探知大单于就在前方,便兵分两路进军。李广和赵食其走东路,卫青和其余诸将走西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广愤恨不已,认为卫青是为了偏袒公孙敖。公孙敖曾经舍身往死地从馆陶公主手里救过卫青,此前在河西之战中迷路而被免除爵位和军职。李广以为卫青是要把立大功的机会留给公孙敖。

作书的司马迁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把毫无依据的臆测当成事实写进了《李将军列传》中。鉴于后期司马迁甘愿为李广的孙子李陵喊冤,以致身受宫刑的事。所以我们可以认定,司马迁和李家关系不凡,对待李广这件公案有失客观,凡是关于人物情理的描写皆不可信,只能看他描写的客观事实。

卫青在出征前,受到汉武帝告诫,说李广年岁大了,不宜用作前锋。既然当朝的司马迁敢这么写,那肯定是事实。汉武帝是担心李广的身体,更是担心如此重大的作战会因此功亏一篑。卫青不可能置汉武帝的意思不管不顾。

所以,关于卫青调开李广的成因,汉武帝的告诫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偏心公孙敖是司马迁和李广的臆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调开李广到东路军,就意味着他无法参加和大单于的决战吗?兵分两路,本就是为了相互呼应,防止全军被对方包围。分兵之后,最终要汇合,和单于决战。如果李广他们不迷路的话,是不会错失攻打单于的机会。

卫青不会为了所谓的“私利”,故意调开自己一大股军队,让自己遇到单于时兵力不足。你说他偏心公孙敖还能站的住脚,可他本人宽厚,也和李广没仇,不至于冒着失败的风险故意坑李广吧?

漠北之战后,卫青率军到达漠南,才遇到李广和赵食其他们。身为大将军,卫青没有直接责问处置他们,而是准备呈报给汉武帝。卫青让长史带着酒肉去慰问李广他们,并训问迷路的经过。李广却一句不说。

后人抓住这一点,说卫青找个小吏去羞辱李广。长史,是小吏吗?秦汉的丞相和将军府设有长史,是辅佐性质的。将军幕府的长史也可以独立带兵作战,大名鼎鼎的班超就是将兵长史。卫青这个大将军幕府的最大佐官,其实地位并不比李广低多少。卫青派长史找李广,相当于省级的秘书长代表省领导找市领导谈话。

如果你觉得卫青让长史去不合适,那卫青以大将军之尊主动跑过去合不合适?那卫青把疲惫不堪的老李广召唤过去合不合适?

后边的就是一笔糊涂账了。长史见李广不配合,就去责问李广的属下,让他们去接受询问,交代清楚事情经过。

李广说迷路是自己的过错,和属下无关。他主动去了大将军幕府后,让人意料之外的事发生了,还没有开始问责,他对着属下慷慨陈词,说不愿意受到刀笔小吏的侮辱,然后拔剑自刎。

关于对他迷路的处置,卫青全程没有直接责罚他,为了估计他老将的面子,派长史先去带着东西慰问他,然后再传唤他的下属去交待事情经过,准备汇报给汉武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卫青一直在顾忌他的颜面,尽量委婉地处置这件事。李广却很有“血气”的自杀了。

李广这“血气”很有疑点,当初卫青龙城大捷的时候,李广全军覆没,还被匈奴给俘虏了。虽然后来逃回来了,毕竟是奇耻大辱,以李将军的“血气”,怎么那时候不见拔剑自刎呢?

虽然因为司马迁这篇列传,卫青背了这么久的锅,但是李广失道乃至于后来的自尽,其实都怪不到卫青头上。

李广年逾花甲,此次失道之后,再也没机会建立战功,挽回一辈子的遗憾了。念及此处,必定万念俱灰,怎么还有活下去的动力?一死了之,也是英雄的无奈吧!

下一文,分析李广之子李敢之死。说到这里感觉老李家似乎撞了邪似的,李广迷路自杀,李敢被霍去病所杀,李陵投降匈奴后全家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