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5毛钱能买什么?一颗糖?一块饼干?亦或是一包辣条?最不可思议的答案产生了——5毛钱能买一张“脸”。
人脸识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无论是搭乘动车等交通工具出行,或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刷脸认证信息,还是支付宝“刷脸”支付等场所,都会运用到人脸识别功能。
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借助强大的人脸识别的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人们对明星的热衷,一些“换脸”APP被软件开发商开发出来,并受到大家的追捧,迅速走红网络。在这些APP的低阶版中,只需选择想要变换的“明星脸”或“动漫人物脸”,即可达到一键“换脸”效果。在升级版APP中,因为使用了真实的人脸数据,“换脸”效果会更为逼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为了赶上这波“换脸”浪潮,据有关媒体报道,一些电商仅以5毛钱便把一张“脸”给卖了。买家仅需5毛钱便可得到匹配了身份信息的人脸数据。

在不知不觉中,多少人的“脸”被卖了,我们不得而知。但,众所周知,人脸信息属于个人隐私范畴。人脸数据被出售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个人隐私。如果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照片进行活化,即可做出模拟真人的点头、摇头、眨眼、说话等行为,就非常容易被用作办理网贷或实施精准诈骗。所以,一旦“丢脸”,就很有可能“丢钱”、“被贷款”,甚至是“丢清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毛钱,面值不大,造成的伤害却极大

那么,为了防止个人信息被区区5毛钱就卖掉,应当如何做呢?一些私人信息很可能会从某些安全性能不高的软件中获取得来,所以大家要谨慎使用没有安全来源的软件,更不要在软件上进行涉及个人隐私的操作,以避免个人隐私被非法采集。如果发现个人隐私被侵犯,要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收集证据,利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当然,除了个人要采取相应措施之外,网络平台也要增强法治观念,建立健全智能防控、识别、制止侵权行为的有效机制,预防和减少平台中侵权现象的发生,以便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相关的行业和监管部门也要加快技术升级,研发“反换脸”检测技术,加快建立人工智能算法的安全评估制度,解决相关技术滥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