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在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上,谷歌全球前副总裁、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在发言期间表示,创新工场曾经帮助旷视科技从美图、蚂蚁金服(现改为“蚂蚁集团”)拿到大量人脸数据。

李开复本想表扬旷视科技,也暗指自己眼光好,没想到却引发网友对数据隐私的讨论。

这句所谓的“口误”,使得蚂蚁集团当晚20:08就紧急发声,对涉及隐私数据“买卖”事件解释一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来源:蚂蚁集团微博截图

晚九点后,李开复“口误”道歉微博和旷视科技的解释微博也相继“到账”。事已至此,网友只想问一句:我们的隐私,还好吗?

个人信息被采集:

我们的隐私,他们的生意?

几年之前,大众对个人隐私的还没有如此重视。

2018年,百度CEO李彦宏曾说过“我想中国人可以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那我们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

换句话说,用户向软件开放权限,以便软件能为他提供更好的便捷服务,而代价就是软件将会收集用户数据,也就是侵犯用户的隐私!

此种公开言论都没有引起公众“不适”,更何况是水下的“暗潮汹涌”。中国消费者协会2018年发布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显示,85.2%的受访者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近七成的用户认为手机APP在不必要情况下获取用户隐私权限。其中,经营者未经本人同意收集信息,以及经营者或不法分子故意泄露、出售或非法提供信息,是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影响最大的两类原因。这表明,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呈现普遍趋势,移动设备的个人隐私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人脸识别时代

谁能保护我们的隐私?

现在技术的突飞猛进,人脸识别技术频繁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刷脸支付、刷脸安检、刷脸测量体温……无论你是主动还是被动,每人每天都避免不了被刷。

基于疫情需求,旷视科技旗下团队提出了“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的解决方案,在原始的人工近距离检测发热筛选系统弊端下,研究出对远距离精度测温和高密度人流量测温。

要知道,旷视科技的人工智能核心在于数据收集,算法的形成最终取决于数据量的大小,可供参考的数据越多,算法也就越精确。

在2019年,旷视科技的云端人脸识别身份验证解决方案占市场份额逾60%,而在中国制造生产的配备身份验证功能的安卓智能手机中,已经70%使用了旷视科技提供的基于人脸识别的设备解锁方案。

所以说,旷视科技在疫情中贡献了科技的力量,但使其获得了大量用户的人脸数据。质疑随之而来,讨论较多的是涉及个人隐私及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那我们人脸数据到底价值几何?

以刷脸支付为例,用户在开通【刷脸支付】经过面部扫描,扫描数据会被旷视科技存入数据库,当用户再发生刷脸支付等行为时,系统就会将当下的人脸特征与数据库中存档人脸特征进行比对,并结合其他行为来确认用户身份。那我的“脸”就成为一把消费的钥匙,而这把钥匙还不只你一个人控制,想想都后怕。

那不使用刷脸支付可以么?

残酷的现实是:即使排除疫情刷脸测温、刷脸支付等常规操作,通讯录、麦克风、图片等都留存我们的隐私,因为用户总是习惯性的将一些权限授权于互联网,以便我们更好的体验软件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旷视科技也曾表示:用户的数据安全的储存不被窃取,隐私仅存在于数据流通中用于交换相应的便捷性,而不会把敏感信息透漏。

但是2017年-2020年陆续爆出大量信息泄露的事件,而且数据不管是被盗还是被“明码标价”的黑色交易,中招的头部互联网企业赫然在列,旷视科技真的能保护我们的隐私安全吗?

  • 2017年,“暗网”市场知名供应商双旗抛售从网易、腾讯、新浪、搜狐等多家中国互联网巨头盗取的海量数据,总计数据条数超过了10亿条
  • 2018年,网曝“暗网”卖家出售华住酒店集团的用户信息,涉及5亿人的身份证号、手机号被以大概32万人民币的价格打包出售
  • 2019年,亚马逊Alexa语音助手、苹果Siri和谷歌助手接连曝出通过人工听取用户录音的方法,来优化语音服务质量。

李开复“口误”

可能使得IPO之路再次受阻

作为 “CV四小龙”的旷视科技,此次“口误”会被高度关注是源于公司体质。

旷视科技是一家以AI技术为核心的行业物联解决方案提供商。从2019年提交给港交所的招股说明书来看,旷视科技的收入主要来源来自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三个解决方案。其中,城市物联网是旷视科技营收占比最大领域,主要是提供算法、软件和AI传感器。

从招股说明书就可以看出,旷视科技的IPO之路本身就艰辛。

从收入方面来看,2016年收入6700 万元人民币,2017年增至 3.132 亿元,2018 年增至 14.269 亿元。其中2016-2018年个人物联网比重逐渐下降,城市物联网收入逐步上升到占比74.1%。

资料来源:旷视科技招股说明书

而为城市物联网“买单的”是政府。旷视科技主要提供的是“摄像头及其他传感器,与传统供应商相比,不仅具有计算能力的硬件设备,还可以在网络录制和传输的基础上进行后续的分析和运算。

但是,由于旷视科技在渠道和品牌影响力上还不及老牌传统企业,又以安防为支撑业务,导致其议价能力较低,应收账款逐年增高。招股说明书显示,在2016年-2019上半年的应收账款表现出“滚雪球现象“。

旷视科技2016-2019

上半年应收账款(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旷视科技招股说明书

此外,“流血上市”的旷视科技也存在研发费用居高不下和亏损逐年递增的隐患。

据招股说明书披露,2016年-2018年的研发支出分别是0.78亿、2.05亿和6.13亿,2019年上半年为4.68亿。虽然作为科技公司,在研发上巨额投资在所难免,但是旷视科技的研发成本占比几乎接近总营收的一半,实属行业内偏高了。亏损方面来说,旷视科技更像是坐了过山车,一路俯冲直下。2016-2018年,旷视科技分别亏损3.43亿、7.59亿和33.53亿,2019年上半年竟然达到52亿亏损。

高额亏损引起外界关注,旷视科技表示亏损原因是“可转换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但因长时间外界已对AI公司的商业化落地能力表示怀疑,此项解释也显得苍白无力。

从股东关系来看,在过去的7年里,旷视科技一共进行了9轮融资,公司的估值飙升270多亿,旷视背后一直具有庞大的“明星股东团”,其中不乏有阿里巴巴,鸿海精密,阳光保险等一流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来源:旷视科技招股说明书数据

但是,在旷视科技开始深陷“买数据”的传闻中后,和各大投资方的关系就微妙起来。

在2017年到2018年中,旷视和阿里在个人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关联交易分别是2064万元和2616万元,占据旷视科技当年相关收入的14.8%和15%时,各大投资方对于旷视科技的态度还是不错的。

但在涉嫌采购经营数据的爆料之后,即使一再发生证明“个别媒体的恶意炒作”,也不能改变互联网大佬集体“退潮”。目前,旷视科技的投资人仅剩旷视科技的三位创始人印奇、唐文斌、杨沐三人组,持股比例分别是75%、12.5%、12.5%。究其“吓跑投资人”的原因莫过于:CV行业估值泡沫,虽然技术前景虽好,但是业务落地困难。

资料来源:企查查

之后的旷视科技并未收到港交所上市委员会关于通过聆讯的信函,在港交所的IPO进程已经失效。那么今年已经开始筹备以“A+H”股的方式登录资本市场的旷视科技,或许又在李开复的“口误”下,为IPO再次蒙上一层阴影。

内容来源:粒场财经

作者:星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