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问东北哪个城市最具有包容性?第一名非哈尔滨话莫属。哈尔滨和上海、香港、青岛、以及厦门等城市一样都是近代以来才发展起来的移民城市,其城建史不过百余年。(这里讲的是哈尔滨市区,像阿城区在金朝的时候完颜阿骨打就曾定都于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省会的历史更是只有60多年,哈尔滨之前先后属于吉林和松江省管辖,直到1954年8月,松江省(原来松花江东岸的老吉林省部分)建制撤销,与黑龙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省会由齐齐哈尔迁往哈尔滨,哈尔滨才正式成为黑龙江省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尔滨城建史:火车拉来的城市

哈尔滨的名字有一种说法是源于满语,原意是晒渔网的意思。清朝时期,现在的哈尔滨主城区属吉林将军辖境,松花江北岸呼兰一带则属黑龙江将军呼兰城守尉管辖。清中后期,随着“京旗移垦”和“开禁放荒”政策的实施,大量满汉百姓移居哈尔滨地区。旗人主要是垦荒于呼兰、拉林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族刚开始则主要是在现在的道外地区建立了傅家店(具体位置在现在道外的北环一带)、五家店、四家子等村落(道外区就是以前的东、西傅家区)。据清政府《黑龙江舆图》记载,中东铁路开建之前在哈尔滨一带已建立了近百个村落,人口差不多有3万多人,中心是在现在的道外区的正阳大街(靖宇街),主要有三个大姓,俗称三家子。(初期移民

铁路工人:1897年8月中东铁路开始在哈尔滨施工,从此哈尔滨的人口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铁路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工,仅从东北三省招工已满足不了需要,中东铁路工程局曾多次到关内山东、河北、河南等省招工,人数最多时达15万人。

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包括北部干线(满洲里到绥芬河)和南满支线(宽城子至旅顺)及其他支线,全长约2500多公里。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渐渐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当时道里是俄国人的地盘,有俄国大兵站岗,普通百姓是进不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外移民:白俄 和犹太人 俄国十月革命后,大批白俄涌入中国,其中大部分沿着中东铁路进入哈尔滨,哈尔滨的白俄曾一度达到15万人之多,很多人的后代现在成为中国的俄罗斯族。另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大批犹太人从俄国、东欧和其他国家陆续迁居哈尔滨,他们大约有2万人之众。犹太人在哈尔滨开工厂、办商店、建学校、修教堂……,哈尔滨几乎成了一个犹太小社会,这也是为什么哈尔滨会成为音乐之都的一个重要原因。(后续大部分迁移到上海,然后返回自己的国家)1920年时已经拥有了30万人口,俨然北方巨镇。

日本人: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哈尔滨时,出于对哈尔滨统治的需要,派遣大批官吏、警察、特务和开拓团进入哈尔滨地区,此时哈尔滨的人口已达40万人。

国内移民 :随着哈尔滨工商业的兴办,越来越多关内移民沿着中东铁路南满支线涌入。当时有相当数量的资本家和大批管理人员以及工人、店员、普通百姓相继进入哈尔滨。像电视剧《闯关东》中朱开山一家就是在中东铁路建成后进入哈尔滨,然后开了一个山东菜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闯关东”的人群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应当是山东人。二人转小帽《夸哈尔滨》里面第三段这样唱道:三月里来是清明,哈尔滨倒有三十六行,说书唱戏擂大鼓,唱洋戏,电气蹬,澄大缸,踩大绳,嗯哎哎咳呦,打铁的都是老山东。从歌词中可以得知当时的“老山东”已经在哈尔滨这块土地遍地开花了。

还有那句口头禅:“黄县的嘴儿,掖县的腿儿”,意思是黄县的人都能说会道,擅长经商;掖县人则更喜欢出体力、干实事。黄县就是之前的山东登州府下辖县(现在是属于烟台龙口市),掖县就是之前山东的莱州府治所(现在是属于烟台莱州市)。登州府和莱州府的移民占到山东哈尔滨人的一半以上。

现在绝大多数哈尔滨人的祖籍都是山东,这也是网上为什么会有山东哈尔滨的说法。有很多事例可以说明当时的山东老乡之多。

案例一:上世纪30年代的哈尔滨餐饮界著名的“十楼一号”中,有六家饭店的掌勺人是山东帮的厨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案例二:从前的道外区叫傅家甸,就来源于最早的傅家店。之所以叫傅家店,是因为最早来此的傅宝善兄弟开设了客栈、药铺和酒馆,渐渐来往的人多了,形成了道外区的雏形。而傅宝善兄弟的祖籍就是山东。

案例三:作家梁晓声、歌唱家李双江、名模姜培琳和奥运会冠军孔令辉等等都是山东籍的哈尔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闯关东的还有很多河北人,不过他们一般不叫闯关东,而是叫走关东或者上东北,因为当时来哈尔滨的山东人很多都是为了活命,拖家带口去的,干的都是苦力活;而河北人更多的是为了去哈尔滨做生意或者学做生意,混好了以后才会把家人再接过来。

闯关东的历史也是一直持续到建国初期,不过现在已经开始雁南飞了。

知识青年:

这是建国以后的事情,黑龙江当时有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很多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地的知青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哈尔滨地区垦荒戍边,当时单上海的就有10多万人。知青类的电视剧大家都有看过,很多人和当地人恋爱留了下来,当然也有很多人后来返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按照时顺序上来说,哈尔滨地区最早是满人在打鱼,后来来了热河人(河北人)和山东人做生意等等;再后来俄国人把铁路修到了哈尔滨,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关内移民,还带来大量的外国人;虽然当时的外国人大部分后来都离开了,但现在哈尔滨也有俄罗斯族和日本开拓团遗民;建国后又有北京、上海等地的知青来到哈尔滨安家落户。

正是因哈尔滨的移民城市属性,承接八方来客,才使哈尔滨人的性格变得热情、爽朗;哈尔滨话也成为全国最接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普通话发音的方言之一,哈尔滨人讲普通话声音辨识度也明显好于吉林、辽宁和黑龙江省其他大部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