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国庆,从《夺冠》上映至今,让人既叫好又叫座。从巩俐扮演郎平到运动员真人上阵,再到女排三十余年的沉浮,导演陈可辛成功地将难以一两句言明的【女排精神】精准的击中我们内心最柔软的位置。

对于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导演,如果回看陈可辛的履历,你会惊诧的发现,他执导或者是担任制片人的电影,基本都是叫好叫座,堪称“影帝影后制造机”,如被大家熟知的《中国合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生存,就要变通

陈可辛绝对是“香港导演”这个独特群体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名字。戴着眼镜、留着长发的他,1962年出生在香港,12岁随家人移居泰国,18岁到美国学电影,21岁返港。

1991年监制并首导电影《双城故事》被香港导演协会选为最佳影片。

他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留下了自己的许多作品,如与女友合作的《金鸡》系列、成名作《甜蜜蜜》等好作品。

辗转各地杀回香港,香港电影的后继乏力和内地市场的不断扩大,让他意识到必须变通,他选择北上,并且干脆利落,“工作室整体搬迁到北京,至于家和小孩,一步步来,也要转移过去。”陈可辛说,他坚信北京是华语电影的中心。

《投名状》、《亲爱的》、《中国合伙人》……让他在转角之后,再次找到生存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全面拥抱内地影星、聚焦大陆题材,再到家国情怀,陈可辛北上既不是一味地顺应,也没有困于瓶颈的抵赖,更没有将它变成战无不胜的法宝。他感悟到的只是“要生存,就要变通”。

影帝影后制造机PeterChan《投名状》让李连杰成为金像奖影帝,《如果·爱》让周迅成为三料影后,黄晓明凭借《中国合伙人》成为百花奖最佳男主角等等。

陈可辛视角下的主人公,总是贯彻着一项“恒久不变”的核心要素:主人公人设的统一性。陈可辛不依赖性格差异设计矛盾,而通过揭示其主角真实性格来彰显早已存在、难以避免的裂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拿奖,就和陈可辛合作”,虽然只是一个调侃,但也足以说明陈可辛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实在是太多。

陈可辛的“传奇”,或许更多的是因为他始终对电影葆有热情,想尽办法去让它传承和重拾辉煌,而非坐以待毙。相信没有一个观众能拒绝好的作品,这次《夺冠》的票房,在大家的意料之中,毕竟陈可辛的作品就是这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