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由杨绛先生翻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一首小诗。

4年前的5月25日,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的杨绛先生在北京因病逝世,而在此日一个多月之后的7月17日,恰好是这位一生笔耕不辍的作家的105周岁生辰。

当死亡真正地降临到一个人的面前,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份值得咀嚼的话题,死神为一个人所画上的终结符号究竟是句号还是省略号,也依旧是个未知的谜题。

在这团燃烧105年的生命之火未曾消萎前,杨绛先生的一生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生哲学以及长寿之道。

1、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

1911年7月11日,杨绛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中,她的原名本为杨季康,后取笔名杨绛,便以此名行世,自小便酷爱读书的杨绛成绩十分优异,但因报考大学的那一年,清华大学未到南方招生,与清华园擦肩而过的杨绛便暗自发奋要进入清华大学攻读文学,后亦如愿考上。

杨绛先生后来曾说:"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虽有许多不由自主,但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要勇敢地为自己做出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进入清华以后,杨绛遇到了她一生的挚爱钱钟书,她说过:我爱钟书,胜过自己",她深知钱钟书的价值,两人相识相知到相恋,为他,杨绛先生学会了洗衣做菜,这份爱并不盲目,而是两人自觉产生地互相扶持。

1938年,国际环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暗雷下显得动荡不平,杨绛和钱钟书二人不得已中断欧洲留学的计划,回到国内。

1953年,二人同在外文研究所工作,杨绛此时开始着手翻译英国古典名著,在此之余,先生也开始进行戏剧创作。

即使在极其艰苦的动荡时期中,杨绛先生也一直豁达乐观,笔耕不辍,她说:"在当时的处境中,人如漩涡中的落叶浮萍,身不由己,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实苦需修炼。"

在那些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精神世界的自足,但先生却能利用这种快乐把俗世生活中的忍受变成享受,这是精神充裕对于物质匮乏的最高胜利,也是最好的人生哲学。

"我的长寿之道,便有时常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这也是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1997年,女儿钱瑗离世,第二年,钱钟书也与世长辞,剩杨绛先生一人独留世间清扫现场10多年,但她没有逃,比起死亡,对亲人的思念让杨绛先生始终留在人世间,只为了让死者如生,而生者无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艰苦孕育智慧

曾经有记者采访杨绛先生:"在您的每一段艰难困苦的生活中,有什么品质是您一直怀持的呢?"

杨绛回答道:"在那些忧患困苦的生活中,最能依恃的品质,就是肯吃苦。智慧往往就是从这些艰难忧患的经验中诞生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一些艰难困苦,他就永远不知道人生的道路有多么困难,而经历过这些修炼,有了亲身经验,才会变得聪明能干。"

人寿几何,生命如同一场淘沙拣金的择选,最终能炼成真金的顽铁又会有多少呢?但正如先生所言,不同程度的淬炼,也必然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结果;而不同程度的投身诱惑,也必积下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

每当站在人生前路的分岔口而踌躇不定时,请记着先生的这句话:"一个人要走好自己选择的路,而不要选择好走的路,才能拥抱真正的自己。"这不仅是那一代优秀学人的精神存照,更是闪熠至今的思想火把。

人是由许多优良的品质和卑劣的坏根杂糅在一起的复杂的生物,艰苦孕育智慧,须经过千百次的生活的考验和磨练才能得到真我,从忧患中学得处世的智慧,从艰难中收获自身的成长。

3、内心的自由平静,造就百岁先生

"今年一百岁,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不能确知自己还能够继续往前走多远,时间和寿命总是不由自己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在尘世沾染的污秽回家"。

百岁之际,先生也写了不少和哲学有关的书籍,将自己对生老病死对快乐悲伤以及对鬼神等等所有的自问自答写进里面,先生总说自己到了这个年纪并不会有"一览众山小"而登高绝顶的快感

因为"在自己的一隅天地间生活,我的内心总是平静如水,我知道自己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然后准备回到真正的家。"

这个世界如同一座巨大的熔炉,在那其中最后烧炼而成的,是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尽相同并且和未烧炼前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杨绛先生与世无争的一生,无非是为了追求内心的自由

当别人骂她时,先生一笑置之,全不在意,当别人打她时,先生也绝不会照打回去,内心的这份平静便是先生时时刻刻"穿在身上的'隐身衣'"。

宽仁就是她抵御外界侵犯最坚硬的盾牌,让自己隐身于世事喧哗之外,而专注醉心于文学,杨绛先生曾经说过:"含忍和自由是辩证而又统一的,为了自由,有些时候还要学会适当的含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绛先生用自己百岁的积淀和阅历在《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中和读者细心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取向,她的心态和文字都浸着一股历经世事后的平和,而这份平和中也包含着一种勇敢和敏锐。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杨绛先生永远是豁达的,开朗的,无论她的人,还是她的笔,先生同时也是谦逊的,淡定的,这种淡泊宁静,谦逊淡定,一步一步,是透过百年历史的不安风云而又能紧抓本质的从容不迫。

"我走到人生的边上,往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能有成绩,就不算是虚掷此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