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明仁宗登基上位以后本着与民休息的原则,不再学着成祖皇帝,经常北伐,也放弃了下西洋。其儿子朱瞻基,亦是如此。而英宗朱祁镇,可以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他自幼听说太爷爷远征的故事长大,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够御驾亲征,建立伟大的功绩。可英宗自幼生活在母亲的庇护之下,犹如温室中的花朵一般,从不知人心险恶。

在他的眼里,其麾下的明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反观瓦剌的也先,那是整日在草原饱受风吹日晒的霸王花,深谙兵者诡道

(一)、土木之变惨遭俘,人在草原受尽辱

"然王振擅权,威逾人主,公侯以下,俱受制于逆阉之手,几曾见刑余腐竖"。王振自小在英宗身边长大,朱祁镇对他是极其的信任。而他也利用这份信任,祸乱朝政,甚至很多大臣都认其为干爹。

那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英宗宠信王振,就是因为王振不像那些大臣一样终日喋喋不休,对于英宗的决定,他是一万个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正统十四年朝贡事件以后,北元的军队不停的袭扰边境。英宗觉得自己大展宏图,名垂千古的机会终于到来。他命令在两天以内完成所有准备,可时间太仓促根本来不及。大臣王直不停的上书劝阻,可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根本不听逆耳忠言。

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北地出发,可是后勤补给,还有战术策略根本就没有筹措好。同时,英宗和王振主仆二人谁也不懂军事,只得硬着头皮上。

先锋部队败绩频传,英宗决定还是从居庸关返京为妙。可是北元太师率领的瓦剌骑兵,来去如风,身轻如燕,不停的偷袭明军。

在土木堡两军主力相遇,可明军根本没有任何准备。瓦剌军队势如破竹,很快就将明军冲散。那二十万人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只剩下了英宗,被也先带回了部落

原本高高在上,九五之尊的皇帝,竟落到被人俘虏的境地,其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也先还在攻打北京时,将其置于中军羞辱。一方面是为了让明军不敢直视,不敢进攻;另一方面,也是借机羞辱明朝的威严。

2. 塞外苦寒数十载,待到还朝夺门来

"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如果不是于谦义正词严的阻止南迁之策,想必明朝就会重蹈宋朝的覆辙。当时拥立了郕王朱祁钰上位,而朱祁镇也就成了太上皇,对也先而言失去了利用价值。

"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

朱祁钰知道自己的皇位来之不易,因此倍加珍惜。他在位的那几年,海晏河清,政治清明再加上有于谦等人的辅佐,大有中兴之象。可后宫中还有一位孙太后,不容小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是英宗的亲生母亲,念子心切。无时无刻不挂念着在北疆异族生活的儿子。"时英宗在迤北,数寄御寒衣裘。"最终,在她的努力与坚持下,花重金赎回了英宗。朱祁镇这位太上皇回来以后遭受了些不公正的待遇,最重要的是他原本当太子的儿子也被废黜了。

在徐有贞和石亨等人的帮助下,在孙太后的授意下,他决定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在代宗卧病在床之际,英宗趁人之危,宣布重新上位。此后,对于谦等功勋展开了清洗。忘恩负义,这也是他一辈子抹不去的污点。

虽然于谦是前朝大臣,可他毕竟也是为了延续明朝国祚着想。不该落得如此下场。

(二)、心生悔意急转变,不复彼时少年郎

"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已,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其实英宗对王振确实有几分真感情,重新上位以后为王振赐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赐祀日。

这也算是人之常情,试想正值少年的小伙子,一身的抱负想要施展,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除了王振他还能够信任谁。可错就错在,他是皇帝,千斤的重担压在他的身上,他不该任性而为。

1. 历经波折磨心境

朱祁镇从小锦衣玉食,吃穿住行都有一大帮佣人伺候着。可是到了瓦剌部落里,即使人家真的将他当成客人对待,那北疆上的条件又怎可与北京相比。

此外,他每日都活在胆战心惊中。担心有天也先会杀掉自己,担心北京方面会买通瓦剌人除掉自己,担心再也见不到自己的母亲。

他能选择的,只有改变。收起那份帝王所带有的骄傲与自豪,放下身段和所有人交朋友。将自己当成一个普通到再不能普通之人,既来之,则安之,每日放马,劈柴,和大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此一来,才能够保住性命。

在那七年之中,英宗真的改变了。他学会了老辣的世故,也懂得了体谅别人的难处。他在瓦剌的那些年里,事必躬亲,体会到作为一个百姓,生活在世界上有多么的不容易。他时常幻想,如果能有机会再次成为皇帝,一定要做一个为大众造福的好皇帝。

他不想再让世人承受别离之苦,也开始变得珍惜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废除殉葬显圣情

不论是数度出征北元,开创永乐盛世万国来朝的明成祖,还是体恤民情,以仁义著称的明仁宗又或者他的儿子朱瞻基,此祖孙三人下葬时,都会有很多的宫女,太监以及嫔妃陪葬。不过英宗在濒死之际,却对朱见深说"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记住,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

自那以后,明朝的殉葬制度就彻底的废除了。英宗虽然没有前些任皇帝的丰功伟绩,甚至还有过被俘的经历,可只有他真正的做到了以人为本。正是在瓦剌的那些经历改变了他。若是执意找人陪葬,那死的又是谁的女儿,又是谁的父亲。

骨肉分离之痛,朱祁镇已经经历过了。他不愿意再把这份痛苦,传递给他人。因此,也有人认为,朱祁镇不适合当皇帝,他应该当圣人。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单纯的赤子之心,可以随便的信任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而为之。

(三)、推己及人恤民情,将功折过悔晚矣

"乾坤得见中兴主,日月重开再造图。"在土木堡之变以前的英宗,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

也是在他这一朝,开辟了宦官干权的先河。恢复皇权以后,他杀了忠臣于谦,这是他永远也无法洗脱的罪名,同时又重用徐有贞,石亨还有曹吉祥之流,皆非明主所为。不过在北元的那些经历,的确改变了他很多,让他学会了换位思考。

1. 义释建文幼子,复胡氏之后号

从瓦剌回来以后的朱祁镇,的确改变了很多。他不再是那个不近人情的皇帝,事事处处都能够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早年间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占南京。建文帝朱允炆落荒而逃,下落不明。可他走得太过仓促,以至于连孩子都没能带上。

如果按照正常百姓家的关系来说,建文帝的孩子,应当称朱棣一声四爷爷。不过在皇权面前,那还有什么亲情可言。朱文圭,就是建文帝留下的儿子。朱棣因为找不到朱允炆,索性直接将幼小的朱文圭圈禁起来,这一禁就是五十年。

朱祁镇,知道失去自由的痛苦,所以他恢复帝位以后宣布释放朱文圭。此外,他的母亲孙太后并不是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只不过孙氏早早地生出了朱祁镇,朱瞻基才决定废除胡皇后。莫名被废,令胡皇后痛苦不已。

她的亲儿子景泰帝在位时,都没敢恢复母亲的名号。可是朱祁镇复位后,却做了。

2. 磨难会使一个人发生改变

在没有北狩以前,朱祁镇认为天下平宁,人人都幸福安康。他没有机会去理解,一个普通人的困境。他倒是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掌握着天下人的生杀大权。可是,有多少人在为了活着,而拼命的努力。

在瓦剌期间,让他明白了很多很多。那些岁月没有将他打倒,反而让他变得更加成熟。他知道了生命,对于人而言有多么的宝贵,也知道了金钱的力量。

所以,他恢复帝位以后,仿佛一下子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不再想那些虚无缥缈的功名,倒不如脚踏实地的做点真正利国利民的事。

而且,有些东西往往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他以前当皇帝未经历过什么波澜,还有母亲孙太后在一旁辅佐。可失去了皇位以后,他才懂得自己有多么无助。那个原先可以为自己遮风大雨的母亲,竟然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失而复得的他,对皇位愈发的珍惜。生怕再出什么叉子。

结语:

历史上对英宗的评价,一直是毁誉参半的。他在执政能力方面,的确不如自己的弟弟朱祁钰。还有滥杀于谦等一众功臣以及追忆王振,使他永久的背负骂名。老朱家,的确是对不起于谦。若不是他,大明王朝不可能等到崇祯煤山自缢的那天。

参考文献: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