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今年为期1个月的太湖捕捞宣告正式结束,太湖水域将于10月1日起正式进入封湖禁渔期。当日上午,无锡市滨湖区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称,从2020年10月1日0时起,该区90艘太湖捕捞渔船及180名渔民将全部退出捕捞生产,转产上岸。

“我们将收回太湖渔业生产者捕捞权、撤回捕捞许可证,相关证书予以注销,传统的渔业捕捞模式成为历史,太湖渔业发展方式将发生重大的调整转变。”滨湖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阮玉林介绍称。为了贯彻落实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要求,滨湖区农业农村局携手相关科技公司,耗时近6个月,在江苏全省率先建成渔政雷达监管系统。该系统将于10月1日0时0分正式启动运行,全面加大太湖渔业资源监管保护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阮玉林现场演示雷达系统工作方式全过程。

无人机空中监管执法。

据介绍,无锡市滨湖辖太湖面积31.07万亩,湖岸线长107.3公里,区域广、线路长。以往禁渔期内,偷捕行为多发生在夜间凌晨时段,仅靠人力巡查和肉眼搜寻,难以全面及时发现处置违法捕捞行为。阮玉林在发布会现场通过大屏幕向媒体演示,滨湖区最新研发成功的这套雷达系统,有效扫描半径达16公里,正负135°,可同时跟踪64个目标,24小时全面覆盖监控滨湖辖太湖水域,以及位于乌龟山和拖山岛周边约10万亩梅鲚鱼河蚬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同时,5G、大数据、AI、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技术,将对雷达跟踪扫描到的目标位置、行驶轨迹数据全天候采集,并通过大数据AI算法进行智能筛选,对可疑船舶做到及时发现、快速锁定、持续跟踪。有关信息将发送至监管终端,自动警报提醒渔政人员。同时,在卫星通信设备、手机APP的支持下,实现指挥调度移动化和渔政艇精准导航,确保渔政人员夜间高效、安全地开展监管工作。“河湖有渔政艇、空中有无人机、地面有监控雷达的‘三位一体’滨湖渔政装备体系已经全面建成。”

据了解,早在今年8月份,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第12号公告,核心内容主要为:一,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将于2020年10月1日收回太湖渔业生产者捕捞权,撤回捕捞许可,并注销相关证书;二,在太湖水域作业的渔业生产者,将于同日起全部停止捕捞作业;三,对纳入本次撤回捕捞许可的渔业生产者,将依据相关政策依法予以补偿;四,太湖水域捕捞许可撤回后,从事非法捕捞的单位或者个人,由江苏省太湖渔政监督支队依法处理。这样一则公告,迅速在太湖儿女中间掀起一层“巨浪”。禁捕期长达十年,此后,靠湖而生的渔民如何安置?全面禁捕十年,是否意味着十年吃不到湖鲜?针对人们关心的这些问题,阮玉林也一一作了解答。

阮玉林称,太湖退捕禁渔后,“人放天养有组织限制性捕捞”的模式将成为相关行业的共识。“人放”是指政府每年向太湖投放一定数量的鱼苗,主要投放能吃蓝藻和水草的鲢鱼、草鱼等,“天养”是指鱼类自然生长,“有组织限制性捕捞”是指由政府主导,充分考虑太湖水生动植物资源生态平衡,在特定的时间捕捞特定的水产品,同时对捕捞数量、规格进行规定。而由于太湖梅鲚鱼、太湖白虾、青虾等的生命周期不超过2年,因此,以后将有政府商定有效捕捞方式,统一分时段捕捞,统一销售,确保人们依然能够吃上太湖湖鲜。

而对于渔民的安置,滨湖区相关部门也将出台一系列政策进行保障。比如,对符合就业条件、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提供职业指导服务,各街道(镇)将推出合适的岗位推荐就业,并提供相应公益性岗位予以保障。另外,滨湖区还将举行退捕渔民就业援助活动,举办专场招聘会,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开展定向职业技能培训。与区内相关培训机构合作,推出针对性培训,并给予相应培训补贴。给予创业支持。对有创业意愿的退捕渔民,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并给予相应的创业资金、政策支持。此外,对符合社保安置的退捕渔民,将按无锡市文件精神,分类施策,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或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