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师屡出,漠北尘清",朱棣五征漠北为何会失败?

朱棣即位后,继承了太祖对待蒙古的措施,但是面对蒙古鞑靼部的屡次侵扰,朱棣都采取强硬的军事行动进行反击。在朱棣统治时期,一共五次率军亲征鞑靼,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相较于明朝的劳师耗费粮来说,可以说是往返无功。

一、明朝初期,太祖采取灵活政策对待蒙古,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朱棣即位后虽然承袭太祖政策,但态度强硬

元末的农民起义的战火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明朝代替元朝统一了全国,并将元朝的残余势力驱逐到漠北地区,但是元朝残余依然还保持着强大的实力,并且在岭北地区建立了王廷,依然与明朝对抗。

史书记载:"边境之祸,遂与明朝始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朝残余败退漠北后,建立了北元政权,后又分裂为鞑靼和瓦剌,他们与明朝没有稳定的关系,战和无度。明太祖对蒙古的势力首先采取了武力政策,据《明史》记载:

洪武三年,太祖"遣徐达为大将军,使出西安捣定西;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使出居庸,捣应昌"。

太祖对蒙古采取强势的物力政策,虽然给蒙古以沉重打力,并且让蒙古走向分裂,但是使得明初财政开支巨大。

与武力征伐政策相合的便是加强边防,进行防御。《明史》记载,

太祖指出"御边之道,故当示至以威武,尤必须守以持重,来则御之,去则勿追,斯为上策。若勿为穷兵,朕所不取,卿等慎之"。

太祖注重边疆防御,并且集中军事力量于北方,派遣燕王朱棣驻守北京,并且给朱棣军政实权,这就为燕王朱棣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由于蒙古势力与明朝时战时和,在和平时期,明朝便与蒙古进行互市贸易。明朝向蒙古输送大量的粮食、丝绸和茶叶等生活必需品,这些都是蒙古稀缺的,这就导致蒙古在经济生活方面对明朝的依赖性。

蒙古作为游牧民族,向明朝输送的了大量的牛羊,马匹,特别是马匹的输入,弥补了明朝军马不足的问题,加强了明朝的军事力量。

应对蒙古时战时和的举措,太祖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打击了元朝残余势力,巩固了明朝的统治,为明成祖对蒙古采取五次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

明朝建立后,朱棣凭借战功得封为燕王,后镇守北方,一直处于对抗元朝残余侵扰的第一线。 在燕王朱棣建设下,北京成为抗击蒙古的军事重镇。太祖时将军事力量逐渐倾向于北方,加强了北京地区的军事力量。

靖难之役后,朱棣登基为帝,虽依旧定都于北京,但却于永乐元年(1403年)便下令修建北京宫殿和北京城,为迁都北京作准备。北京城的修建,不仅使得明朝更加将军事力量集中在北方,而且使得明朝的政治中心也逐渐集中到了北方,这为以后朱棣五次征讨蒙古提供军事和政治准备。

永乐六年(公元1409年),成祖朱棣继承了太祖对待蒙古的措施,派遣使者前往蒙古鞑靼部,试图与鞑靼通商友好,但是明朝使者却被鞑靼杀害,此事可以说随后朱棣五次征讨蒙古的导火线。

二、朱棣五次御驾亲征,前两次痛击了鞑靼部,其余三次并没有取得大的成功

明使被杀一事,传至南京,朱棣震怒,随即下令淇国公丘福率10万大军征讨。但由于丘福部署失误,导致大财,丘福战死。丘福军队的失败,直接促使了朱棣亲征蒙古。

朱棣决定御驾亲征后,下令让户部尚书夏原吉筹措粮饷。《明史》记载,朱棣对筹措粮饷之事考虑的十分周全,既考虑到了运输问题,又考虑到了回军所需。由此可见,御驾亲征是成祖考虑良久之事。

永乐七年一月,朱棣率领50万大军,进击漠北。此次军事行动进展的十分顺利,明军在漠北两次打败蒙古鞑靼部的军队。同年六月,朱棣班师回朝,

此次军事行动大获全胜,战绩显著,沉重地打击了蒙古鞑靼部,使其在漠北的实力走向衰落,从而为蒙古瓦剌部的崛起提供了机会。瓦剌大肆侵夺鞑靼部的领土,导致双方战争不断,无力侵扰明朝边境,为明朝北京城的修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明朝利用瓦剌和鞑靼彼此的战争,扩张了北方领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乐十九年,鞑靼部在结束了与瓦剌的战争,并且实力有所恢复,再次开始侵扰明朝边境,守将王祥战死。面对鞑靼的侵扰,朱棣决定再次御驾亲征。

朱棣这次决定御驾亲征却遭到了,礼部、刑部和兵部三位尚书,即夏原吉,吴中和方宾的极力反对。三位尚书以明朝当时农业凋敝,天灾不断,财政空虚为由,反对朱棣的讨伐鞑靼的决定。但是朱棣刚愎自用,圣意已决便不再更改,下令将三尚书逮捕下狱,并命令英国公张辅筹办粮饷。

经过一年的筹措,粮饷筹齐。朱棣亲自率领数十万大军,再次进击鞑靼部。彼此征伐并不像第一出征,大获全胜。由于鞑靼有了第一的教训,这次面对面对来势汹汹的明朝大军,鞑靼部迅速北逃。

明朝兴师动众,劳师耗粮,面对的只是一片空荡的荒漠,战利品也只是一些牛羊、马匹。这次征讨虽然没有流血牺牲,就驱逐了鞑靼势力,但是对于明朝来说却也是一种失败。同年九月,朱棣率领大军退回北京,随着明朝军队的退回,鞑靼部又重新回到了原先游牧的地区。

鞑靼部在受到第一次教训和学习了第二次的应对经验后,针对明朝的大军进攻,一直采取避其锋芒的对策,即明朝进攻,鞑靼便逃跑,明朝班师回朝,鞑靼便回到游牧地区。

永乐二十年,鞑靼再次侵扰明朝边境,朱棣面对鞑靼的侵扰,决定再次御驾亲征,而这次御驾亲征的目的是为了一举消灭鞑靼势力,所以这次动用的粮饷和军队远超前两次。但是结局还是如同第二次,只是短暂的驱逐了鞑靼部落,并没有伤到鞑靼部的根本。

永乐二十三年,鞑靼再次侵扰明朝边境,朱棣又一次决定御驾亲征,亲征和前两次并没有任何差别,唯一不同的是,在回军途中染病,之后不久并病重去世,时年64岁。

三、朱棣五次亲征,虽然给鞑靼部一定打击,但是与明朝的消耗相比,还是失败的,给明朝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对于朱棣的五次御驾亲征,《明史》评价说:"六师屡出,漠北尘清"。

《洪猷录》评价说:"迤今二百年,虏所以不敢大肆凭陵者,则其余威之震,后世所藉赖不浅也"。

朱棣的五次北方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朱棣的针对蒙古鞑靼部的五次军事行动在规模和气势上都远远超过了明太祖对蒙古的军事行动,这表明了明朝国力在太祖后已经得到恢复与增强,也表明太祖的施政措施的正确性。

朱棣五次率领数十万的大军,进入漠北,展现出了明朝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宣扬了明朝国威,震慑了漠北蒙古部落和东北女真部落,也远慑朝鲜地区,让其终明一朝都臣服于明朝,维护了明朝在朝鲜地区的势力。

朱棣五次御驾亲征都驱逐了鞑靼部落,打击了其他漠北地区的势力。特别是前两次的军事行动,给鞑靼部落以沉重打击,间接促成了瓦剌部落的崛起,两者为了争夺领土而相互战争,使得蒙古难以东山再起。

朱棣在亲征过程中采取了极为残酷的"捣其巢穴,焚其积聚"的策略,焚烧了鞑靼的草场。鞑靼作为游牧部落,依靠草场过活,草场的焚毁给鞑靼以沉重的打击。

虽然朱棣五次亲征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相较于明朝的军事和财政开支,还是微乎其微,即所谓的劳师耗粮 往返无功。

朱棣五次北方都出动了数十万大军,特别是第一次,用兵达50万之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朱棣每一次的出兵,都精心筹备粮饷。朱棣统治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的政治举措,这些举措,使得国库入不敷出,财政空虚。筹备粮饷很大部分只能剥夺百姓财物,官府通过强制手段,加重百姓的赋税。转运粮饷需要大量劳动力,宦府又不得不加重百姓的力役,随意科派,但是这种劳民伤财的军事行动,却并没有给鞑靼部以致命打击。从这一角度来说,朱棣五次军事行动是失败的。

朱棣五次御驾亲征虽然在一定程度,打击了鞑靼势力,但是鞑靼一直采取回避明军主力进攻的措施,致使明军无法给鞑靼以致命打击。鞑靼面对明军进攻,立即往北方逃窜,明军退回后,鞑靼部随即回到原先游牧地区。鞑靼凭借自己游牧部落的机动灵活性,始终和明军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鞑靼的实力得到了保留。整个明朝,蒙古一直是明朝最大的对手。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实录》

《年二十史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