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红谷滩区的绿地“双子塔”高303米,是红谷滩区的地标性建筑。

▲位于朝阳新城的天虹购物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昔日都是棚户区的高新区如今高楼鳞次栉比。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南昌的城市版图特别小,按照以前的老观念来说,从东头的谢家村走到赣江边就算是横跨整个城区了,步子迈得快些,两个小时就能走完。如今,南昌这座城市“长高”了,也“长大”了。如果用一把标尺来衡量城市形态的发展变迁,新城崛起无疑是最重要的选项之一。

新城的发展也为南昌注入了新的活力。2013年,南昌西站投入使用,为新城增添重要交通枢纽;2020年,江西省文化中心建成,意味着江西文化地标落户新城,省图书馆、省博物馆正式开放,丰富了南昌市民的文化生活。

红谷滩区

从一片荒野到商圈遍地

2000年7月11日,红谷滩中心区开发建设正式破土动工,一座座高楼平地起,意味着赣江西岸的新城崛起,这座新城当时名为红谷滩新区。从2000年到2020年,从开建到设行政区,从一片滩涂到高楼林立,赣江西岸片区已成为赣鄱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2019年12月2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调整南昌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湾里区撤销并入南昌新建区,红谷滩独立设区。2020年6月28日,红谷滩区正式挂牌。作为加速城市化进程、构筑“一江两岸”城市格局的新区,20年来,红谷滩区从一片荒滩发展为商圈遍地,交通、教育、医疗等各项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在南昌市新建区(原为新建县)土生土长的刘先生见证了这片新区的巨变。刘先生说:“我打小就在赣江边玩耍,以前哪里有什么秋水广场,这边全是沙滩,小时候一到夏天就来这儿游泳,现在走在红谷中大道上,感觉就是大都市,道路两边全是高楼大厦,20年前,这可都是农田和滩涂,没有想到20年变化这么大。”刘先生的一席话,道出了红谷滩区20年飞速发展的缩影。

从零星灯火到万家灯火

“我2004年搬到滨江豪园小区,刚到这里时,几乎没有配套设施,当年整个红谷滩(区)只有228路、229路、209路和221路这四条公交线路。”从南昌老城区搬到红谷滩区的万女士说,当年的红谷滩很多楼盘一开盘就销售一空,但入住率很低。根据2005年5月份的统计数据,当时红谷滩10个楼盘销售总户数为14286户,入住居民仅有2033户,仅占销售量的14%。另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底,红谷滩总人口为65510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4405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29191人,除去这两部分人口,红谷滩常住人口仅仅1万余人。

当年,“商气等人气,人气等商气”的尴尬局面给生活在新区的老百姓带来诸多不便,居民们购物、看病、工作都得去老城区。20年过去,过桥买菜、过江看病的辛酸往事已成为历史。从无处买菜到商超遍地,从零星灯火到万家灯火,从一片滩涂到商圈遍地,红谷滩的华丽蜕变只用了20年。

伴随着商贸体系的繁荣,地标性建筑物增多,现在多数来南昌旅游的游客第一站会选择到充满现代都市气息的红谷滩区逛一逛,这里不仅是南昌的CBD(中央商务区),还被誉为“赣版浦东”。

朝阳新城

从坐船出门到四通八达

南昌新城开发建设中,能媲美红谷滩区的,非位于西湖区的朝阳洲莫属。“朝阳洲”也被称为“朝阳新城”。2008年4月6日,朝阳新城开发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计划将其打造成一座具有“现代宜居之城、绿色交通之城、滨水生态之城、文化休闲之城”。作为南昌市老城区最后一块土地集中储备区,在12年的大开发、大建设下,朝阳新城发生了蝶变,成为南昌楼市炙手可热的板块,与南昌CBD红谷滩隔江相望。

以前,朝阳洲居住的人口不算多,只有几家规模不大的工厂,人们印象比较深的可能是朝阳水厂、朝阳农场等。“上世纪80年代,朝阳洲还是犄角旮旯的地方,那时这里的人到南昌中心城区,还要坐渡船,后来有了抚河桥,进城才方便些。”在“老南昌”刘国保的童年记忆中,儿时到住在朝阳洲的同学家玩,还得坐船到对岸。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开发,坐船过江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

如今,朝阳新城有了朝阳大桥、象湖隧道、四条快速路以及即将开通的南昌地铁4号线和真君路隧道,这些通道汇结成网,全方位打通朝阳板块的交通枢纽。

从棚户区到南昌的CLD

10多年前,只要提起朝阳洲,南昌人就会摇头。因为在大家印象中,这一片区多为低洼棚户房屋,一到雨季就遭殃,房屋大多为土木结构,存在火灾隐患。随着南昌旧城改造的推进,朝阳板块已彻底告别棚户区。

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说,朝阳新城和红谷滩区都是南昌政府按世界级标准重点规划、倾力打造的片区,同样有江景、湖景等资源,一个以居住为主,一个以商务为主,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朝阳新城被誉为南昌的CLD(中央生活区),已逐渐形成办公在红谷滩区,居住在朝阳新城的格局。

“CLD注重居住配套、商品房开发、环境建设等方面,为满足中高端人群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改善型需求人群不仅关注小区的居住感受,还注重整体区域的生活感受。”麻智辉对记者说。

高新区

从棚户区到花园洋房

高新区位于南昌市东大门,于1991年3月创建,1992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区域面积286平方公里。今年66岁的王令凡是高新区艾溪湖管理处鱼尾村的村民,在他印象中,上世纪80年代的高新区就是一个大农村,吃饭靠种田、喝水靠水井、出门靠走路。“当时基本是棚户区,一家几口人挤在小平房里,屋内是水泥地,屋外是泥巴路,门前门后都是作坊式的小工厂,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随地可见。”王令凡说。

2018年,王令凡携家人搬进了花园洋房,告别了棚户区,水、电、网络、天然气全部装好。小区道路、绿化、停车位、锻炼活动场所样样俱全。“2000多亩的艾溪湖湿地公园就在旁边,小区出门50米就是南塘湖,居住环境特别好。”王令凡乐呵呵地说,现在的高新区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工业开发区,而是集工业、居住、商业及各种文化康乐设施于一体的区域。

从偏僻乡村到新兴产业集聚地

曾经的高新区是偏僻乡下,但历经29年成长和蝶变,如今的高新区产业发展亮点纷呈、捷报频传,2019年,南昌高新区在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居第30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数据显示,2019年,南昌高新区财政总收入完成114.24亿元,增长10.9%;全年园区总收入突破4000亿元大关,园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700亿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南昌高新区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航空制造、医药健康、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集群,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南昌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黄俊说。

记者手记

触摸新城崛起的铿锵脉动

城市地图是记录城市发展、城区建设等最直观的写照。翻阅过去的南昌地图,1949年的南昌市城区面积仅为8.28平方公里。经过71年的发展,如今南昌市建成区面积已经扩张了数十倍。

新城区的扩张态势,不断增加的人口,让人感受到南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充满生机的铿锵脉动。南昌的版图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扩张,无论是城市面貌、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生活,还是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交通出行,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

编辑:袁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