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 傅园慧预赛第一无缘决赛、女子跳马决赛连8名选手都凑不齐……近日,体育圈出现了“怪现象”,一些运动员即便获得好成绩也无效。原因是,体育总局增加了将体能测试的成绩和竞技成绩挂钩的规则,谁的体测不达标,即便你的成绩再耀眼,也难以晋级。如何看待这种规则?请看以下评析。

严格执行规则没有错

■青的蜂

在我看来,政策的批评者们恐怕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前因后果。

今年2月,体育总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的通知》,明确提出坚持“体能是东京奥运会入场券”的选拔标准,并要求“确定各项目基础体能达标标准,不达标者不得参加奥运选拔”。

正是在这个政策指导下,从8月开始,羽毛球、田径、排球、体操等全国性比赛均安排了体能测试环节,也严格执行了各项测试。你可以不理解“游泳者还要通过跑步测试”,但你确定,你比制定政策的专家更懂行吗?一个冠军选手通不过体能测试,说得过去吗?

规定就是规定,其生命力于执行。眼下,虽然出现了一些争议,一些优秀选手进不了决赛,但完全没必要替他们抱冤。如果因为他们名气大,或者成绩好,就对他们网开一面,谁还拿体总的规定当回事?大家还怎么强化体能、恶补短板,冲击更高水平?

说到底,赛事和体能测试不冲突,体能测试作为“硬杠杠”,既是科学标准,也是可以通过努力达成的。奥运会是高水平赛事,参加者当然要拿出最好水平。现在出现争议也许是好事,可以督促运动员加强重视,拼搏一把,别给自己留遗憾。

体测一刀切不靠谱

■笃 鲜

中国泳协主席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增加基础体能测试是为了鼓励运动员在基础身体能力和专业运动表现上,都能对标世界顶尖水平。“都能对标”再好不过,但重点是,奥运赛场上只比专业。

所以说,“抓体能”得分清主次——提升体能是为提高专业成绩服务。像现在这样一刀切地规定,几乎无论什么项目的运动员都要跑3000米,而且体测不达标者不得参加奥运会,其实是人为地把体能变成了运动员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泳协主席特意提到,“傅园慧等运动员和世界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可如果连预赛冠军水平都不够,其他运动员的专业差距岂不是更大?

事实上,刚打破亚洲纪录的王简嘉禾、预赛冠军傅园慧等专业成绩突出的运动员体测不达标,恰恰是对规则制定者的提醒,要反思体测规则合理性。已有多位专业人士指出,不同运动项目对人体机能的要求截然不同,让游泳运动员通过慢跑练内力没问题,但计时赛跑很不科学,体测标准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因此,虽然能理解体育总局的良苦用心,还是想问一句,“制约着我们能力提升和实力发挥”的,只是“体能薄弱”吗?

多听听运动员意见

■丁戈隆东

与世界顶尖运动员相比,中国运动员基础体能薄弱、专项体能不强的问题长期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能力提升和实力发挥。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必须下力气解决。

如今,从国家体育总局到各级各类体育协会,高度重视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想方设法恶补体能短板。基于这一点,将体能达标作为奥运选拔的前提条件,确实很有必要,但在制定体测标准时,还是要多听听运动员的专业意见,不能完全由领导说了算。

国际体育总局对体能达标测试作出了方向性规定,但没有规定每个运动项目具体要进行哪些体测内容。换句话说,应根据每个运动项目的自身特点,选择与之适应的体测内容。现在的主要争议,不是运动员反对体测,而是不认可不合适的体测。比如,对于短距离游泳运动员来说,3000米长跑是否有必要?象棋选手又是否有必要在立定跳远中取得好成绩?

但凡规则,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但还是要想办法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具体到每个运动项目的体测内容和标准,就要事先征集该项目运动员的意见,他们对各自运动项目的体能要求更清楚,也理所应当更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