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号,三亚飞机维修厂机务在飞机出港间,遭遇机组的言语挑衅和飞机灯光照射 (不知是否被飞机雷达照射)。该事件措辞严厉,态度明确的投诉函,在民航圈尤其是机务圈引起轩然大波。

此事件再次触发了,关于机务在民航行业内职业地位的思考,以及机务尤其是一线维修技术人员自我认同的敏感神经!

本文从行业和个人两个角度,尽量客观的从此事件展开,和全国的机务同仁探讨,我们「机务」被尊重了么?

文末敬请有感于此的「机务」小伙伴,参与读者讨论!!

—— 图 ——

投诉官函和肇事飞机的尊容如下,聊解「机务」同仁心中之块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知机组是直属于上海航空的空客 A330 飞行员,简介隶属于母公司东方航空管理。截止至 2020年1月1号,鉴于上海航空 A330 只有 3 架,其飞行员数量也相应很少。不知,上航和东航的 330 飞行员是否混飞。如果混飞,对于机务同仁,很难知晓这位“成名”的飞行员身份!

——历史——

民航工程师 AME(Aircraft Maintenance Engineer) 已经情系飞行一个多世纪,中国「机务」同仁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探讨我们的行业文化和传统,无法忽视自己的行业史!

1949年11月9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两航起义”,周恩来总理称其为“具有无限前途的中国人民民航事业的起点”。

1950年8月1日,“八一开航”,标志着新中国民航国内航线正式开航。

1980年,邓小平提出“民航一定要走企业化道路”,拉开了我国民航以“军转民和企业化”为核心的第一轮改革序幕。

1987年,民航开始了以“政企分开、机场与航空公司分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民航发展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

2002年,民航开始了以“政资分开、联合重组、机场属地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改革,成为交通行业首家完成政企、政资分离的运输部门,形成了现代化民航管理体制。

2005年,上海春秋开始其廉价航空运营,标志着中国民航自由化开始,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公共运输领域。(海南航空1989年成立,但其早期是政府投资行为,不是民营)

——行业——

在过去的民航 70 年里,“军转民”,“国企”,“安全第一” 等事实和理念,始终是民航的主旋律。

作为最有特色的民航工作之一「机务」,最能感受到这种行业传承和安全文化。加之工作本身属性:强制性,时效性,安全性,使今天的「机务行业」仍然处于 “准军事化管理” 。我们日常工作:工卡的执行,工作的记录,班表的制定,对领导的服从,请假销假,安全第一利润第二等等,都反映于此。如果横向和社会其他行业比较,这么说更加贴切!

机务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一个大型航空公司基地的航线,定检,大修再加上办公室工程技术人员,动则上千人。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自己的职级才能上迁一次,附带着较小的收入增长和较大的责任增加。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机务人很难在可预测的时长内感受到和自己努力对应的回报。

机务行业,是安全第一的!毫无置疑,公共运输承担着对整个社会的安全责任,事关人民的福祉!个人,组织,行业都高度关注民航安全。但是从重视到实践,需要可行的方法,比如 MEDA = Maintenance Error Decision Aid,其核心要义就是基于信任--也就是相信没有人会对安全视而不见--的基础上,对事不对人,找出问题并解决,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现实有时并非如此。但凡过失,当事人都要签字画押负责到底,甚至古代的 “连坐” 制度都会发生。从根本上说,机务维修是一种组织行为,而非个人行为。既然如此,组织管理有可以改善的空间么?

机务行业,是需要荣誉的!我的前一篇文章 就提到航司经常为其飞行员举行 “功勋飞行员” 荣退仪式。飞行员的功勋主要无外是执飞了某挑战性的航线,或者安全飞行了几万小时直至退休。从来没有听说过 「机务」荣退,难道攻克了技术难关,提升了维修能力,就不值得航司的表彰?也提到,FAA 会颁发 Master Mechanic 奖项,给对美国民航运输业做出贡献的 A & P 机务。

机务行业,是需要薪水属地化的!和航司的航线网络对应,其维修网络也分散在个主要航点。同一公司的人事管理需要制度化,其薪水需要定岗定薪。这种简单的管理方式,忽视了地方生活成本的差异。一线城市的「机务」同仁,承担了更多的维修生产任务(航班多,飞机多),生活成本高不可攀,却和二三线城市同级的同事收入相差无几。这是近年一线城市机务流失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机务行业,是需要系统培训的!和飞行员不同,上岗执飞前,为了获得执照,已经有了必要的培训和实飞。机务在毕业后第一次上岗前,通常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相当缺乏实践。图纸上的发动机和包皮打开后真实的内部构造是有相当差距的。一个合格的一线生产机务,尤其是航线机务,需要完整的系统的模块化的理论培训,以及一线生产实践。我之前的文章提到了新加坡的 SIAEC 的 -147 培训学校,其 “在岗” 培训计划为期 2 年,为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和亚洲的航空枢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 AME = Aircraft Maintenance Engineer,成为支撑新加坡航空业的重要人力资源。近年,国内的部分航司才开始从 “师徒带教” 这种原始的办法发展为 -147 系统化的培养。即使是 -147机构,培训的也主要对象是 “非在岗”的「学生学员」,培训的内容是 CCAR-66 执照 / 机型。对于航线工程师,执照加机型是最低水准。对机务维修人员的初始和持续培训,以系统化模块化进行培训管理,是必要的。

如果一个行业,能够培养从业人员,给予合理的薪资,认可从业人员的努力,进行合情合理的管理,AME 小组认为:这个行业就是尊重从业人员!

——个人——

作为「机务」个人,我们在过去的若干年,见证了航司在数量和规模的飞速发展,感觉到了工作量的猛增,也体会到了工资增长和职位晋升的甜头。请记住:这一切,来源于行业的发展。

中国经过 70 年的民航发展,已经是民航大国,但还不是民航强国。从飞行员的工资可以得出上述结论。飞机多,飞行员少,因为市场不成熟吗,所以工资高啊。在中国,培养一个 “技术一般的机务” 的成本,远比培养一个 “技术一般的飞行员” 要便宜的多。

自古以来就有 “笑贫不笑娼” 的习俗。在现在的经济社会,看着自己工资单,飞行员就难免 “豪横”。因此,只是市场在说话而已。至于此次的 “天地” 不愉快事件,AME 小组更愿意看作是一个 “个别案例”,不具有普遍性。

其实,除去一线城市机务同仁的薪资待遇,多数同行能够满足娶妻生子,有房有车的宏愿。这在中小城市尤其真实。如果只是从经济角度看,多数的机务同仁,也是相当成功的。

但说回 “尊重”,首先是 “自重”。这里所说的 “自重”,实际上说的是 “执业自豪感”。它,是普遍「机务」同仁感受不到的。自我认同的缺失,是中国特有的,是普遍存在的,是「机务」同仁心中的块垒!

没有存在感!国内「机务」同仁,在一个有百年成熟的工业里,在一个庞大的组织中工作,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很难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这一点,很正常。只要心中承认,我们在打一份工,整一份钱,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接受这一点,没有难度!

高度的重复!对于工作 10 年以上的中低层级「老机务」,这种感觉尤其强烈。每一天,都是在重复过去的某一天。很少晋升,很少变化,一如既往 (心如死灰,自己心里说,AME 小组可没说,哈)。是的,的确如此。但,请看看你的领导,领导的领导,他们何尝不是如此。因为整个行业需要更多的是稳健,不是变化。相较之下,看看 IT 行业。每天都在上演 “生物进化” 的大戏。IT 人是如何面对,996?稳定的工作,也带给我们稳定的生活。从家庭角度看,这是好事!

技术进阶!假如一个行业自己要从事 40 年 (很可能如此),那你会不会觉得在工作 10 年后,仍然需要学习和充电?我想很多人会赞同,但未必意识到,当然做到更难!对于飞机的维修与工程,有很多的分子领域,值得探索。远不止航线,定检,大修中的 “拆和装”。 因此,在凌晨下班时,顾影自怜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不断在自己已有技术 / 感兴趣的领域,花出时间提升进步,才有可能避免过去的重复。

职位升迁!如果,只是用过去 10 年的知识和经验,如何在未来 30 年保证胜任工作?如果你赞同上一段,关于自己技术进步的说法,如果能够付出时间和努力,那么职位晋升就是可以预期的。无论在国企 / 私企,用人的策略越来越趋同,都是凭本事吃饭。

健康!不可否认,从事飞机维修的现场工作是油泥满身的,是需要倒班的,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但既然是没有更好的选择,就只好更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没有数据说明,机务的寿命会短于其他行业。IT 工程师996 的生活方式,恐怕对身心的损害不小于机务吧。在国外,做一线退休的机务很正常。里不就是很多老师傅!保持好的身心健康,对一个人对工作的看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请记住!

如果,我们能够以健康的体魄,在自己的 40 年机务职业生涯里不断精进,有着合理的薪水和职位,就会对应很好的 “自我认同”。因为这样的老师傅,在国内正在形成,没有先例,请机务同仁践行和验证。

——论——

首先为南航三亚机务领导,点赞,因为能够为机务同仁发声。

再为当事人邓东平,点赞,因为机务飞行本来就是平等,此类投诉树航业正气!

期待后续官方回应,和国内「机务同仁」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