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契丹人的大辽国是前朝留下来的巨患,那么西夏则是宋朝自己一步步“培养”出来的对手。
为何如此说?西夏从何而来?为什么成为宋朝的西北边患?
这还要从宋太祖赵匡胤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漏掉”的节度使,逃出生天,成为边患。

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成为大宋开国皇帝,为了防止手下将领学自己,威胁皇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一举把兵权收归己有。
除此之外,面对唐朝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的情况,宋太祖逐步削减节度使的权力,防止地方势力做大。
但是世袭的夏州节度使李继迁却逃出了京城,回到了夏州重新发展。夏州地处西北,地形复杂,在与大宋的几次战争中,李继迁取得了胜利。逃出生天的李继迁,终成宋朝的边患。
由于宋太祖和宋太宗两朝,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原的统一上,并没有组织强大的力量攻打李继迁,这也为李继迁在西北站稳脚跟创造了条件。
宋真宗继位后,为了摆脱李家不断袭扰的烦恼,索性把夏、绥、银、宥、静5个州赐给了李继迁,并封李继迁为西平王,打算以此息事宁人。
当时李家势力还很弱小,没有能力和宋朝正面对抗,只能以“游击”袭扰的方式存在,多年的争斗使军民疲惫不堪,也需要休养生息,答应了宋朝的册封。

“温柔”的看着李家父子消灭亲宋势力。

李继迁得到宋朝册封后,暂时停止了对宋朝的大规模袭扰,但是他们并没有停止发展,开始向周边扩张势力,增强实力。
西夏东北是契丹人的大辽国,东南是宋朝,而西面是回鹘诸部以及唐末以来留下的汉人归义军政权,南面则是吐蕃各部,势力较弱,李继迁开始兼并这些势力,消除威胁,补充实力。
归义军在河西走廊艰难的生存,虽然远离中原王朝,但是仍然心系中原,接受中原王朝的管理。可是宋朝的君臣却从未真正重视过归义军,“温和”的看着归义军被回鹘诸部消灭。
归义军消亡后,大宋的赵家人又十分“温柔”的看着西夏一步步吞并回鹘诸部,之后又将强悍一时的吐蕃政权唃厮啰打败,唃厮啰被迫退守青唐城以西,不再对西夏构成威胁。
当李元昊继承西平王时,西夏通过多年的兼并战争,已经拥有了河西走廊的广大土地,这里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既可出产大量的优质战马,又可农耕存蓄国力。而这些地区其他的强悍善战的少数民族,更是提高了西夏的战斗力,这些都为西夏的进一步壮大打下了基础。
强大起来的西夏,还会满足于宋朝册封的西平王称号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喂大的老虎“咬人”了。

宋朝君臣对周边政权并不感兴趣,也不愿操心他们是否会威胁到自己,甚至有意漠视他们的存在,换句话说,就是装作看不见。即使曾经开战过的大辽,宋朝君臣也仅仅是稍微重视对辽边境地区的防御,而不是辽内部的情况。
宋朝君臣温柔的看着李继迁、李元昊他们一步步消灭周边的势力,哪怕是亲宋的势力,好像莫不关己。对于一些边将的提醒,也从不重视。
宋朝君臣在周边环境不断变化、威胁日益严重时,仍然亦步亦趋的走着自己的路,朝臣在“完美”的台谏制度和重文轻武造成的臃肿官僚系统下,互相扯皮,互相伤害,你刚告我朋比为党,我却说你沽名钓誉,时间都浪费在无休止的争论中。
繁华的汴京城,发达的商业,便利的交通,正好为遭到贬谪、南来北往调动的官员提供方便。
只有自己小九九的宋朝,对周边政权的漠不关心,以至于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大夏国后,宋朝还浑然不知,直到李元昊主动派遣使者告知宋朝,宋朝君臣才明白:元昊反了。
宋朝君臣温柔的看着西夏一步步强大、吞并周边政权,自己既不关心,也不操心,甚至有意漠视,不愿承认现实,最后壮大后的西夏终于正式称帝,成为北宋王朝的又一个威胁。
几乎没有哪个朝代能像宋朝那样,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周边政权,甚至是故意不愿承认周边政权对自己的威胁,这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恐怕只有清朝的闭关锁国能相媲美吧!

宋朝君臣为何对周边政权的此起彼伏不关心?是宋太宗的两次惨败丧失了信心?是宋朝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磨平了君臣们的野心?是重文轻武的国策让宋朝不愿开战、担心暴露自己战场上的无能?
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一个王朝,如果不居安思危,如果只看到自己却忽视周边政权的兴亡和威胁,终有一天自己也会面临灭亡的威胁。
宋朝如此,以至于败于辽,屈于夏,辱于金,亡于辽;清朝如此,以至于丢师弃土,丧权辱国。
居安思危,是任何朝代、任何政权都要有的意识,对于国家是这样的,对于个人也是这样。家事如国事,历史也是现实。
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只有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作用于现实,才能真正达到学历史的目的。

对此,大家认为呢?
【本文由津城沐雨原创】
参考文献:
《宋史》,
《庙堂之忧: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及北宋政局》,
《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