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阵阵响彻天际的轰鸣声炸裂凌晨的宁静,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8年12月8日凌晨2:23,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月球背面探测征程正式开始,国人威武。2019年1月3日上午10:26,经过26天的飞行,嫦娥4号月球探测器顺利着陆在月球背面,成为人类首颗成功软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掌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响图,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计划的第二阶段,也是继5年前的嫦娥3号人物成功完成之后,我国深空探测史上的新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嫦娥四号主要构成部分是着陆器和被命名为“玉兔二号”的探测器,同时嫦娥四号还搭载着一个“月面微型生态圈”。这个由重庆大学承担主要试验任务的“月面微型生态圈”,不仅装载了我们熟悉的土味特产棉花、油菜和土豆,还搭载了酵母、果蝇、拟南芥等多样生物,目前在月球表面上有一颗来自地球的种子已经发芽了。

报道称,虽然这不是首次有种子在太空中发芽,毕竟在国际太空站中也曾完成过种子发芽的试验,但是国际太空站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只有400公里,而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接近40万公里。此次在月球上进行的生物科普试验除了棉花、油菜、土地、拟南芥、酵母和果蝇,它们都被装在一个可以调节温度、湿度和光源的盒子里,共同构成了一个虽然很小但是意义重大的生物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面组装合盖过程中,所以生物装载操作均在严格无菌环境的超净工作台中进行,确保全过程无生物污染。生物科学试验载荷罐是一个高度密封的抗压容器,在经历发射和着陆等阶段严酷的力学考验后,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于嫦娥四号登陆月球第一天,加电开机并启动主相机拍照。

2019年1月3日,地面控制中心发送放水指令后,植物种子和果蝇虫卵结束发射场等待发射2个月以及太空飞行近一个月的休眠状态,进入生物月面生长发育模式;1月5日,地面接收数据显示,载荷内种子已经发育成为胚根长出了嫩绿的新叶;1月12日,地面发送了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断电指令,载荷正常关机。

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介绍表示:“从开机到断电,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在轨工作状态良好,累计工作时间长达212.75小时,主副相机累计拍照34次,下传照片170多张,与整器保持良好的持续通信状态,并实时传回温度、电压、气压等各种遥测数据,通过照片数据和遥测数据分析,设备内部水已完全浸润土壤、温度、压力等完全符合生物生长发育的要求,达到设计指标,部分指标超过预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此次嫦娥四号搭载的微型生物圈外,嫦娥五号的具体任务也已经出炉。嫦娥五号搭载的探测器的具体任务是在月球表面进行土壤采样后,然后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发射起飞,将采样的土壤携带返回至地球上。此前前苏联的探测器在进行多次月球表面采样后,仅仅只成功了三次采集了300克月球土壤,而我国即将发射的嫦娥五号将仅用一次机会,采集接近2000克的月球土壤样本回来,达到这样的技术难度说明中国已经有能力、有信心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