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照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这首歌很多年轻人不一定听过,但是我们的父母对这首肯定比较熟悉,这首歌源自上个时期四五十年代,它是歌剧《白毛女》中的经典唱作,可以说这首歌一出立马就把大家的记忆拉回到《白毛女》的故事情节中。

《白毛女》堪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农家少女“喜儿”,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原本青春韶华的少女一夜白头,也正对应了剧名“白毛女”。

此后关于白毛女的故事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为大家所知,也成为人们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之一,大家都同情女主人公喜儿,十分讨厌“财主”黄世仁,但是仔细观看相关作品的人,在弄清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后,不免发出疑问,黄世仁好心借钱给杨白劳,又让喜儿过上好日子,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多的批评呢?

《白毛女》的故事

佃农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家里生活十分贫困,年轻善良的喜儿与同村青年农民大春相爱,两人感情很好。后来因为生活所迫,杨白劳向地主黄世仁借了钱,因为无法偿还就外出逃债,除夕之夜才敢偷偷回家,被闻讯赶来的黄世仁逮个正着,黄世仁逼迫杨白劳将女儿喜儿卖给他抵债,无奈之下,杨白劳被逼卖了女儿,随后自杀。

剧照

喜儿被抢进黄家,遭到黄世仁侵犯,而后喜儿逃到深山里,一夜头发全白,故事的最后是大春随八路军回村,找到喜儿,并且替她报仇雪恨。

世人的质疑

如今通过各种渠道,大家都清楚地知道这部作品到底在讲什么,当中弘扬的正能量思想固然值得大家学习与思考,但是在学习的同时,有很多人也提出心中的疑问,固然黄世仁强迫喜儿不对,就今天的法律来说,已经构成了违法犯罪。

但是,最初是杨白劳主动向黄世仁借钱,正所谓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黄世仁答应借钱给杨白劳,解杨白劳一时之急,再加上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黄世仁要钱这应该没什么错吧,如果非要说错也是杨白劳的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照

其次,在当时大家条件都很穷苦,喜儿即使与大春结婚,日子过得也很是艰难,吃完上顿愁下顿,可是黄世仁是个大地主,他娶了喜儿当姨太太,喜儿嫁过去以后定是吃穿不愁,能过上好日子,对于黄世仁来说何错之有呢?为什么世人都一个劲的同情杨白劳与喜儿,批评辱骂黄世仁呢?

厌恶的原因

大家的质疑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细细品味却有些站不住脚。黄世仁在当地本身就是一个恶霸地主,平时也没少做坏勾当,这样的人被人批评也是情理之中;

而杨白劳主动向黄世仁借钱不假,但是黄世仁当时放的是高利贷,利息还不低,这让杨白劳怎么立即返还,杨白劳的确可以不借钱,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杨白劳不借钱就是死路一条,好歹借了钱还能多活几天,退一步来说,按现在的大环境,放高利贷也是一件违法的事情,所以大家批评黄世仁是应该的。

再说喜儿嫁给黄世仁当姨太太的确能过上好日子,杨白劳或许也能背靠大树好乘凉,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感情讲求两情相悦,喜儿心中早有意中人,黄世仁的强买是没有道理可依的;

剧照

其次,喜儿很清楚嫁给黄世仁并不是什么好事,可能得到他的一时欢喜,但是也失去了永久的自由,而对于杨白劳来说,自古英雄不受嗟来之食,虽然自己不是什么英雄,但是也不能卖自己的女儿以换取好生活,假若喜儿嫁给黄世仁,自己也不会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岳父,只不过还是高人一等的“奴才”,所以他反抗不成选择了自杀,他虽然是自杀身亡,但最主要的推手就是黄世仁,大家憎恨黄世仁也是正常的。

黄世仁将喜儿硬抢进黄家后强暴了她,这种违反妇女意志的恶行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为人所不齿的,《白毛女》中喜儿生活的年代正是大力提倡妇女解放的时期,很多读过书的女性在当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就是不给有钱人家当姨太太,所以喜儿的反抗是和当时时代风潮相贴近的,而黄世仁强取豪夺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反动的,总而言之他被众人批判是没有错的。

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不可避免都带有时代的印记,不同时期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尤其在某些特殊时期,各种文艺作品必然会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正如马克思曾说“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可能在过去引人诟病的行为在当今社会看来可有可无,但这并不代表着过去的评价就是错误的,因为看问题我们应该抓住主要矛盾;

剧照

就像按照当今世俗的某些观点来看,黄世仁并没有那么恶毒,他愿意借钱给杨白劳,在杨白劳不还钱的情况下,才要求用喜儿抵债,还让喜儿过上好日子,要大家称赞说不上,但是不应该一股脑全是批评,持有这种论调的人都是用今天的眼光去看这件事;

可是回到这件事情的核心上来,是黄世仁放了法律不允许的高利贷,又逼迫喜儿嫁给她,还强暴了她,这样反动的行为在当时的年代就应该遭受到严重的批判,放到现在他这些行为也构成了违法,所以面对有些人的质疑,也只能说批评黄世仁并没有错,这是他罪有应得。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出现在老百姓的面前,但过去的那些经典作品我们也不应该忘记,那些作品也是我们回顾过去的史料与经验,虽然有些情节与现在某些人价值观不符,但是“求同存异”是我国的外交手段之一,也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准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