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厕所革命”的今天,检视公厕资源的有效供给,让景点或者旅途多一些安全干净的公厕,或许,这既是地方政府人性化的“待客之道”,亦是杜绝“厕所经济”变味的根本之策。

在甘肃,在旅途,“专坑游客的公厕”话题热度方休,厕所边“药材打粉”的骗局又来接档。

9月27日,有游客爆料称,其途经227国道甘肃张掖民乐县境内时,到路边上厕所被商户高价强卖中药。事后,民乐县文旅局执法队与公安等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目前,涉事药材经销商已停业,事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自 新京报我们视频。

所有的“无独有偶”,说白了,大多是积重难返。

“药材打粉”的骗局其实很简单:药材按克卖,打粉我做主;你想买个三五百,我随手一抓三五千。打粉不退,花钱消灾。比如报道中的当事人张先生就遭遇了这样的桥段:9月26日,他和几名朋友结束张掖丹霞旅游,途经227国道民乐县境内一休息区时停车上厕所,有商户推销治疗鼻炎的特效药,并称1克药仅6元,还不压秤。之后商户抓了一把药并将其打碎磨粉,过秤竟有400多克,价值2400元。结果双方由此发生冲突,最后张先生一行“驾车逃离”。

甘肃敦煌“专坑游客公厕”事件中,5人因涉嫌强迫交易罪被抓获,其中2人被刑拘,有这样的前车之鉴在,相信张先生一行的这次“如厕心慌慌”,终会有个尘埃落地的结果。但旅游中的这些勾当,说也说烦了,又不是什么千年难解的谜题,何以哪里跌倒接着在哪里继续跌下去?表面来看,问题就一个:说好的举一反三呢?

这些年,挖坑设套的旅游套路并不鲜见:从“天价大虾”到“天价陷阱公厕”……社交媒体上的游客投诉简直就是“处处荒唐事、一把辛酸泪”。最硬核的追问就是:地方监管部门都当真了吗?在短期灰黑收益和长远旅游价值的PK之中,权力部门究竟更偏爱于谁?厕所边的拖车陷阱算是严打了,但如果仅仅是点到为止、又或者就事论事,打一枪换个地方的作奸犯科者会有起码的敬畏吗?

问题问多了有点烧脑,最直接的追问是:厕所边发生的旅游乱象,在严重抹黑地方旅游形象的今天,我们当真痛定思痛刮骨疗伤了吗?

很遗憾,从“药材打粉”的骗局来看,这个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有个逻辑是板上钉钉的:基层旅游中的乱象,第一次若是商家无良,第二次多是监管无力。

监管当然是个抽象概念,我们不妨换个更具象的思路:为什么这些陷阱或者骗局,总是发生在挂着“厕所”这个虎皮的特殊地方?

是的,旅途或者景点公厕资源的稀缺,造成如厕刚需无法得到基本满足的时候,必然有商业嗅觉灵敏的逐利者在这个领域“长袖善舞”。假设,在这两起事件的事发地,有安全干净的公厕供给,那游客又怎会在歪歪扭扭的厕所招牌下落入不法者的圈套呢?有个细节令人莞尔、又叫人百感交集:在此前“专坑游客公厕”事件的通报中,措辞是“有人利用公厕引诱过路车辆……”想问一句什么情况下,公厕会成为肥美的诱饵呢?

在“厕所革命”的今天,检视公厕资源的有效供给,让景点或者旅途多一些安全干净的公厕,或许,这既是地方政府人性化的“待客之道”,亦是杜绝“厕所经济”变味的根本之策。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编辑 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