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此言非虚,我说个发生在老天津卫趣事给您各位听听,您就知道这番话的真谛了。这个趣事很多老一辈的天津人都曾听过,我也是从长辈的口中听来,改写为文字供各位看客消遣。

这事儿发生在清末民初时节,天津卫南市一带有个大户白家,后来举家搬迁至京城,是否有后人留在天津不得而知,因此需避忌主人名讳,以免其后人不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家有个老妈子,所谓老妈子,倒不是白家主人的妈妈,天津卫所称呼的老妈子,乃是指上了岁数的女佣人。这个老妈子姓刘,故此都称呼她为刘妈。刘妈早年丧夫,一直没有改嫁,膝下没有儿女,好在白大户是个善心人,担心她一个孤身女人受他人欺负,因此给她腾出一间小屋,权做她的容身之所。

刘妈做事谨慎,刻苦节俭,年逾六十之时,让人给自己打了一口寿枋。所谓寿枋,也就是棺材的意思,直接称呼棺材不雅,因此称之为寿枋。

寿枋也不是普通人家配用的,倒也不是有规例穷人不能用,只是寿枋太昂贵,除了大门大户的有钱人家,普通人家根本用不起。

普通人家用的棺材,叫“匣子”,匣子用料最为低廉,且钉得四四方方,不像是棺材,倒像是口柜子,叫柜子多难听,因此叫匣子。这种棺材又叫“四块半”,俗话总说“有个三长两短怎样怎样”,所谓“三长两短”,指的就是这种棺材。

在匣子之上还有几种,最好的一种,就叫寿枋。这一种棺材十分讲究,起鼓带梢,外有雕花、里面衬着锦缎,两帮和底板儿前后还要多探出一尺,看上去好似一条船,又好似一座房,躺在这里面,宽敞又舒坦,死了也不憋屈。

说来真气人,人分三六九等,连棺材也分三六九等,有钱人用寿枋,穷人就用匣子,死都死得不舒坦,往哪儿说理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寿枋多为七尺,还有八尺的,小于六尺,那一定是孩子用的,所以买寿枋一定要跟掌柜子说明尺寸,买小了装不下,这东西卖出去不能退货,没听说谁往棺材铺子退货的,因此千万要说提前好尺寸,别给死人找麻烦。

刘妈舍不得买最好的寿枋,只买了一口最便宜的,实则比“匣子”强点儿有限。有人估计要问了,怎么还没咽气,就急着买棺材呢?

没错,老年间有传统,老人还活着的时候,就把棺材提前置办下,摆放在家中,说是不但可以增福增寿,还能保佑子孙后代升官发财,因此并没人感到晦气。

刘妈把寿枋买下后,就开始后悔了,她嫌自己选的这口寿枋板子太薄,但又不能去换,这东西一经售出,概不退换,因此成为刘妈心里的一件憾事。

有人给她出主意,反正她一时也用不上,不如把寿枋借出去。有朋友又问了,这东西还能往外借啊?

没错,真就能借,确切地说是往外出租。有些贫苦人家没钱置办寿枋,家中老人去世后,仓促之间来不及置办棺木,于是有人发现了生意经,把自己的寿枋租出去,对方用完之后,归还寿枋的时候,需要支付一笔租金。

刘妈往外借寿枋,她不要租金,条件是租赁者归还寿枋之前,要加厚一寸板儿。一来二往,没过两年,刘妈的寿枋就加厚了九寸。她十分满意,不再往外借,而是用红布盖着,摆在白家的一处不用的厢房内。

结果这年上元节的晚上,燃放后的烟花引起大火。说来也怪,白家那么多房子,唯独烧了刘妈放寿枋的厢房。仆人们把寿枋从火中抢出来,把余火破灭后,惊奇地发现寿枋只是外面加厚的几层烧了,刨干净后,发现最里面一层一点损伤都没有。也就是说寿枋还是原来的样子,刘妈这些年白往外借自己的寿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后,有人说起火的当夜,看到有个身穿红衣的小人拿起小旗子在房顶上来回摇摆,每摇一下,就有火焰窜起。当然,这只是怪力乱神的谣言罢了,不足为信。

通过这个故事,你不难发现,很多时候贪心之人的所作最终化为无用功,这个现象正应了开头那句老话“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好了,陋文一篇,就此打住,且不论故事真假,权且当个乐子来看也就是了,细较真儿,就没有乐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