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测产验收现场

云南网讯(记者 陈云芬)9月云岭稻飘香。9月28日,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的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优质香软米云粳37号绿色生产技术及品牌创建示范”现场测产传来喜讯:集成多项绿色技术生产的优质香软米“云粳37号”平均亩产730千克,最高亩产达782.4千克,超过项目预期指标,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优质香软米云粳37号

项目示范区位于澄江市龙街镇。专家组现场察看示范样板,听取项目组情况汇报,并随机选取三块田块,采用人工收割、半机械脱粒进行实测验收。测产结果显示,示范区平均亩产730千克,最高亩产达782.4千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测产验收现场

为实现优质香软米的绿色高效生产,减少面源污染,保护抚仙湖。项目采用水稻前控后促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施用次数2次,减少氮肥施用量22%;采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新型高效绿色农药)技术,减少农药施用次数2次,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35%以上;采用水旱轮作(烟稻)技术,减少病虫基数,减轻发生危害程度,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了肥料有效利用。集成的技术在项目区应用广泛,占项目区水稻种植面积的80%以上。

专家组认为,该项目集成技术创新性强、生态效益显著,同意通过现场验收。

测产验收现场

据介绍,水稻是云南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味品质好、营养价值高、绿色健康的特色稻品种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近十年间稻谷生产每亩的化肥用量约为25千克,明显高于稻作生长的需求。这样的生产方式既需要大量的投入,还容易造成面源污染,无法满足稻谷生产绿色发展的需要。为此,急需开发符合“一控两减三基本”(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畜禽粪污、秸秆和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要求的优质水稻绿色生产配套技术,为水稻生产实现转型和绿色发展提供优质绿色原种和配套技术保障,也为全省农业实现绿色发展提供示范和基础。优质香软米“云粳37号”绿色高效生产取得显著成效,其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将推动云南稻作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云南省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优质大米产业,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并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