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喜欢本文,记得点在看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7年,27岁,三年前,我开启了自己的内在探索之旅,因而也非常关注内在议题的相关文章与书籍。除了属于自己探索过程中的困惑之外,加之阅读了无数文章,发现有一个值得深入玩味的问题,相信也是许多人的疑惑,“什么才是真实地做自己?”

数不尽的文章鼓励人们要做自己,勇敢无畏地做自己。文章的存在提供了人们脱离无尽社会枷锁的机会,是非常有价值的。然而,因为缺乏深入探索自我,这样的大力鼓吹,使“做自己”这一概念遭到了人们的误用,甚至成了为自己生命负起全责的借口。

01

不试着认识真实的自己以前

我们所努力做的自己可能都是一场误会

每当我们要做一件事时,总得先对这件事情尽可能地全盘了解,才不会在误会之下盲目地操作执行,最终落得事倍功半,甚至弄巧成拙。那在做自己前,当然首要的就是先了解什么是“真实的自己”了!

倘若误会了真实的自己,那我们在看了这些文章与书籍后,努力做的,可能都依然是其他人认为的自己、社会期望的自己,将无数他人给予的标签往身上黏贴来定义自己,而不是拥有独一无二特性的自己了。

因此,在真实地做自己以前,最重要的便是认识自己。然而,认识自己便是这个社会鲜少教育我们的技能,我们被这个社会教育地要懂得服从、合群、追求成功、扮演角色,我们并不被鼓励要活出独特的自己,更遑论认识独一无二的自己了。

只要我们依然不了解自己,我们的思考与精神世界就没有了根基,一切的追寻都将是无意识的遵从,纵使我们认为我们的行动是如此自由自主。

美籍德裔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在其著作《逃避自由》将看似自主实则被外在鼓吹的行为分析得十分到位:

“许多人坚信,只要外在的权力不公开强迫自己做某事,那么他们的决定就是他们自己做出的,如果他们想要某种东西的话,那也是自己的愿望。但这只是我们诸多错觉中的最大错觉之一。 我们的许多决定并非真是我们自己的,而是来自外部的建议的结果。我们成功地说服自己做决定的是我们自己,而事实上,由于惧怕孤立,害怕对我们的生命、自由及舒适的更直接威胁,我们与别人的期望要求保持一致。”

02

做自己不轻松

因为我们需要为做真实自己负起生命的责任

弗洛姆在著作中多次提到,如同许多心理学家的提倡一样,做真实的自己,便是需要为自己的生命独立负起全然的责任,为自己的情绪、命运负责而不怪罪他人,如此我们才可以得到巨大的自由。

反之,当我们依赖、依附他人时,我们失去自由,而那样的状态并非“做真实的自我”,而更接近“做戴了面具的自我」,那些面具可能是恐惧、不安、空虚、焦虑等制作而成的。

精神与物质上的独立状态是更容易做到真实的自己的,倘若我们无法达到这样的独立,每当我们想做真实的自己、拿下角色面具时,整个世界似乎一次又一次地在暗地里拉扯自己,用一些琐事来侵扰、纠缠自己。

亲朋好友、恐惧、压迫都一起来骚扰自己,并且用尽各种威胁利诱地说:“回头是岸。”我们需要抵挡外界带给我们的诱惑,努力达到物质与精神上的独立,唤醒我们内在的勇气与力量,这才可以在做真实的自己的路上行得铿锵有力。

我们可以勇敢跟那些一直持续关注我们的人说:

“过去的我是依照外在的期待扮演着虚假的我,而我现在起,将依照面具下真实的我而活出自己。我不需要歃血为盟,我只是听从内心、为自己担起全责。我将持续自我负责地爱着我所爱的人,包括年迈的父母,照顾好我许下的那些承诺——但我必须按照崭新的、从来没尝试过的新模式来实践这一切。 我必须要远离他人的眼光,我必须要成为真实的自己。我必须不再为了迎合你们而让我内在支离破碎,同样,你们也不必讨好我而违背自己的天性。你们若是跟着你们内心的呼唤而爱我,那我将感到衷心的幸福快乐。”

由此可见,做真实的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状态,我们需要脱离浸淫在谎言中已久的日子,这势必带给朋友、亲人一阵阵痛苦,但我们为了做真实的自己,不能为了顺服他们而贩售自己的自由与内在力量。我们努力为自己的整个生命负起责任,命运、情绪、前途,都是我的责任,而不属于任何人的。如此,我们将离“做真实的自己」更加靠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做真实的自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近年转型成作家的艺人蔡康永,对“做自己”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要做真实的自己,必须要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面对自己、改变自己后,才能够真实地做到。显然,认为做自己就是为所欲为、「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想法离做真实的自己是非常遥远也显得幼稚不负责的。

深度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在人的潜意识中,隐藏了许多我们无法、不愿意面对的自我阴影,当我们不喜欢、没能力面对的记忆、情感出现在生活中时,大脑会将那些属于我们自身的一部分隐藏进潜意识中,而假装那些阴暗自我不再存在。而其名言:“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正反映了大多数人之所以无法做真实的自己,是源自对自身潜意识阴影的无法看见。

从荣格的角度来看,当一个人勇敢的探索自己过去不敢面对的部分,将自己排斥的那些面向重新整合、纳入我们的意识中,减少自己的潜意识阴影,再加上拿掉外界期望的我——人格面具。这个人格面具就是我们各种的“角色扮演”,不再是服从那些角色设定与期待过活,而是决心做一个独特的自己,我们才能逐渐做到“真实的自己”。

蔡康永或荣格都认为,做自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瞬间的事情。需要持续不断的探索与调整,拆掉过去习惯配戴的面具、整合过去不愿面对的阴影,都是需要投入很多勇气跟时间的,而常见的是人们一辈子都离真实的自我非常遥远,因为达到真实自我除了是条漫漫长路外,过程还充满了转化旧有模式的痛苦,甚至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的事实,往往也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随着生命经验的流动,自我是随时在变化中的,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我,这又加深了探索真实自我的难度。选择一生都配戴着人格面具逃避面对真实自我,成了众人的首选。

04

越是有自信认为全然地了解自己、做自己时

往往越是远离真实的自我

所以,当你自信满满地觉得在做真实的自己时,往往离目标还有一大段距离,我们依然有许多对自己的未知层面,不论是隐微地戴着人格面具也好,还有尚未处理的阴影(毕竟阴影本身就是大脑设计来让我们自己感受不到的)。

若能谦卑地承认我们几乎不太可能做到完全真实的自己,并持续不懈地拆除面具、处理阴影,愿意承认我们的无知与不足,便更加靠近“真实地做自己”的状态。

作者:李品毅Lee Ping-Yi,台湾台中人,台大兽医系肄业,2017-19在上海当IT男,现尝试成为自由撰稿人,热爱后人本心理学、长青哲学,刚结束英国流浪探索之旅,即将启程前往北美开始第二段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