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楼梦里,写到了不少嬷嬷,如李嬷嬷,王嬷嬷,赵嬷嬷,她们多是主子的乳母,身份自然不同别的丫鬟婆子。

这些嬷嬷中,也有后来混得特别好的,好到子孙中有出来做官的,好到家资巨万,简直就是个缩小版的贾府,说到这,熟读红楼梦的读者,一定会想起一个人来,她就是赖嬷嬷。

原文没说赖嬷嬷是谁的乳母,但从她的年龄、地位可知,她是贾母那一代的老奴仆了,对贾府家事可谓了如指掌。

红楼梦多的是豪奴,有的仗着主子脸面,作威作福,有的纵容儿子闹事,但赖嬷嬷一家却一直谨守本分,谨记身份,富而不骄,守礼守节,这些应该都与赖嬷嬷本人的治家理念有关。

赖嬷嬷是赖大和赖二母亲,两兄弟分别是荣宁二府的管家,在贾府小心服侍多年,也慢慢攒起了自己的家业。探春理家时曾说,赖大家也有园子,也有树木花草,且把园子包了出去,一年能赚二百两银子。

这二百两在贾府主子眼中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奴仆阶层,一家人一年光是园子一项就盈利二百两,若是再算上别的,可算得上是奴才中的首富了。

也因此,在贾母为王熙凤生日凑份子时,赖嬷嬷自认是奴才身份,要比尤氏李纨等少奶奶的十二两还要矮一等,但贾母不同意,你看贾母怎么说:“这使不得。你们虽该矮一等,我知道你们这几个都是财主,分位虽低,钱却比他们多。你们和他们一例才使得。”

一出手就是十二两银子,可见赖嬷嬷之豪奢。按照贾母所说,赖嬷嬷比贾府的那些少主子可有钱多了。探春等小姐,一年的月例也不过二十多两。

当然,这也怨不得人家有钱,我们通篇找不出赖嬷嬷为非作歹,仗势欺人的任何事来,就是她的儿子赖大赖二,也都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从未生过任何是非的。

其实人生到了赖嬷嬷这个年纪,就像贾母一样,再多的钱对她们来说也没什么意义了,她们要的是家庭和睦,家业兴旺,儿孙都勤奋努力,自己就可以安享晚年了。

赖嬷嬷不仅有钱,还有身份,是个年高有体面的嬷嬷,即便在王熙凤、尤氏等人跟前,也是可以称老的,因为赖嬷嬷是从贾母那一辈过来的。

贾母都要礼敬三分的人,王熙凤等人自然更要尊重。因贾府有一个风俗,年高伏侍过父母的家人,比年轻的主子还有体面。

正因赖嬷嬷的身份地位,虽然是奴才,但却是贾府几代的老奴,又有钱,有知礼守分,又有两个在管家之位的儿子,一个出息的孙子,因此在贾府上下人眼中,是非常受人尊敬的。

赖嬷嬷去王熙凤屋里说话,王熙凤都要忙着站起来让座。贾母跟前,赖嬷嬷坐小杌子上,凤姐这里,赖嬷嬷就可以坐炕上,长幼尊卑一丝不乱。

她说起自己孙子赖尚荣捐官之事,左一个奴才又一个奴才,把自己身份摆的非常明确,时刻不忘主子恩典,对着主子方向都还要磕头。赖嬷嬷这样说给凤姐听,想必平时也是如此教导子孙的。

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像赖嬷嬷如此不忘本,任何时候都知道自己身份,一直安守本分,从不惹是生非,从不耀武扬威的奴仆,在主子跟前总是一副恭顺和感恩的姿态,低调做人,也就难怪她会家业兴隆。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典型的奴才心理和奴才思维,做奴才惯了,一辈子抬不起头,但在红楼梦的时代,赖嬷嬷这样的奴仆,正符合了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对主仆身份地位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较有意思的是,同样是贾府的几代老奴,宁国府的焦大和赖嬷嬷是同样的身份,但焦大却混成了年纪一大把了,还是孤身一人,还经常被派差事,喝了酒就骂人。虽然可悲可悯,但他也未免居功自傲了些,没有找准自己位置。

而赖嬷嬷就低调的多,她深知,自己家混得再好,两个儿子再有本事,对贾府来说,她们还是奴仆,她们的一切,都是靠着主子的恩典得来的,没有主子就没有她们的今天。所以赖嬷嬷常怀感恩之心,时刻铭记自己身份,没有半刻僭越之心。

试想一下,若赖嬷嬷自以为自家有钱有势了,在贾府就趾高气扬,颐指气使,甚至目中无人,她会成为贾母的牌友吗?会成为王熙凤的座上客吗?赖大赖二会成为宁荣两府的管家吗?赖尚荣能靠着贾府资源捐官吗?

赖嬷嬷的脸面和地位,正来自于她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且持家有方,懂得感恩,从无僭越之举。可以想象,一家子有赖嬷嬷这样的主心骨,何愁家业不兴?

王熙凤要赶走周瑞犯了错的儿子,若不是赖嬷嬷说情,想来是难以让凤姐收回成命的。周瑞家的感激的要给赖嬷嬷磕头。同样是奴仆,周瑞家的与赖嬷嬷在王熙凤跟前的脸面,高下立现。

赖嬷嬷年事已高,早已不大管事,闲着没事时也会坐着轿子进府,陪贾母斗牌说话。此前,晴雯正是因跟着赖嬷嬷进府,才被贾母看上。

赖嬷嬷见主子喜欢,自然会双手奉上,丝毫都不含糊,因为在她的心中,自己的一切都是主子给的,何况一个丫头?这样的人情练达,这样的精明世故,自然是在贾府服侍主子的多年生涯中慢慢历练出来的。

赖嬷嬷与贾母同代,因此她不仅敢说宝玉,连贾珍乃至贾赦、贾政,都是她看在眼里长大的,她都是可以张口就说的。可以说贾府主子阶层的脾气性格,她都摸得很透,又是个极忠诚的,除了贾母,也许赖嬷嬷在贾府是最受尊敬的了。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