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各区域在加强合作的同时,通过瞄准技术、人力资本和投资来加速创新,并积极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对接的机会。

9月28日,主题为“科技创新:新经济竞争力全球化”的全球科技创新论坛在成都召开,来自成都、香港、新加坡三地的专家、企业纷纷参会。而他们讨论的重点话题之一,就是中国西部地区如何以新经济为发展引擎,参与全球竞争。

事实上,后疫情时代,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在国内变得愈发举足轻重。2009年至2019年,中国西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增长259%,远超其他地区。成都迅速崛起,将创新经济扩展到消费电子产品、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研发等领域。

对于成都接下来的发展定位与策略,会上专家纷纷给出了建议。

“双循环”桥头堡发展势头良好

机遇之城不断拓展产业应用场景

“成都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经济中心和教育中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里有很多知名高校。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成都正在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第十一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贺铿表示,成都桥头堡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还体现在国内“双循环”的路径中。“成都是连接中亚、西亚、欧洲的一个桥头堡,它拉动中国西部的经济发展作用非常之大。”

围绕“桥头堡”展开的,是投资机遇的大大增加。普华永道企业融资与并购部中国主管合伙人黄耀和认为,分析不同城市的未来发展,除了看它有没有技术、产业、产业链之外,更重要的是看这个城市有没有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场讨论

“我们最近跟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一同做了一个机遇之城的报告,这个报告里面我们按照10个维度去评不同城市的排名。成都在机遇之城中排在第五位,仅次于北上广深”,这很大程度说明了,成都在国际投资领域很被看好。黄耀和介绍说,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应用场景的拓展,“成都市场规模大,有足够的基本需求,从而就有很多产品的应用场景。加之成都产业结构优良,除了汽车行业、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化五个产业结构外,成都还在大力发展AI、5G、大数据这些将驱动产业链发展的未来产业。”

围绕传统业态构建数字化场景

科技创新让文化活起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双循环”是当下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如何在新经济背景下理解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构?国务院参事室当代绿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郭长建认为,新经济企业需要主动地介入并成为关键环节。

“供给侧结构型改革和'双循环'是一脉相承的,”郭长建认为,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的改革离不开创新这一核心内容,“创造新供给,催生新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科技的创新尤其关键。科技创新不仅具有叠加属性,能让传统业态绽放出新的光芒,从而做优存量。还具有衍生属性,提升生产效力,释放生产红利,继而做强增量。”

作为传统业态与科技创新结合的典型案例,AR、VR以及3D技术不仅让文化活起来,更拉近了大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在郭长建看来,文化产业也正在成为一个朝阳产业。“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文化消费在消费收入占比不断增加,增速可观。在一带一路倡议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指引下,成都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南方重镇,其文化底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成都市是我国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2019年文创产业增加1459.8亿元,同比增长25%。据了解,《哪吒之魔童降世》这就是诞生于成都高新区的首部IMAX国产动画电影。

如何利用传统文化优势构建数字化场景?郭长建提出了“场景+数字”的发展理念。“成都博物馆总数是全国第一的,非遗经济也是全国第一,新华书店在全国排名第二,这都是它的优势。这些物理空间都是文化展示场景、交流场景,特别是在3D打印等科技手段在场景中植入文化元素,增强互动性突出个性,实现智能化体验。”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实习记者 王培哲

编辑 刘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