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家长爱孩子的方式就是满足他的一切物质需求,要什么给什么,不需要的也会给。但是你知道吗,这样的过度给予、过度满足,带来的并不是幸福快乐,而是意想不到的危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度满足不是爱而是“害”

有些父母觉得现在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却不知出现这种状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父母过度满足造成的。“过度满足”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过多地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这种超出预期、没有原则的满足,并不是真正的爱孩子。

降低幸福感

很多父母认为满足孩子能让孩子更幸福,但幸福感的产生和内心的渴望成正比,如果得到太过容易,反而体验不到幸福的感觉。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需要产生于缺失。也就是说,人只有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当渴望满足的体验到达一定程度,姗姗来迟的满足才能有效地引起最佳的满足体验[2]。

选择越多越痛苦

过度的满足只会让孩子面临选择过多的情况,导致孩子在面临选择时,会犹豫不决甚至干脆放弃。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年纪还小,但若任其发展下去,可能会让孩子在长大后落入选择困难症的困惑里。

心理学上有个关于选择的理论,就是个体面临多个选项时,会给自己施加更大的压力去做最优选择。即便最后选择的结果还不错,你还是觉得会有更好的选项。如果选择不完美,失望的感觉会更严重。这种焦虑长时间持续,会影响多巴胺水平。那样的话,正处于选择的人就感受不到快乐,反而是失落。所以,平时让孩子拥有得越多、面对太多选项时,反而更容易让他们陷入困境。正如弗洛伊德所说,选择越多,欲望就越多。这很容易扰乱人内心的平静,导致心理上的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孩子不断被满足且拥有太多的选择时,还会影响他们的注意力,无法专注。有研究者发现,随着玩具数量的增加,幼儿的注意力水平呈现下降趋势[1]。

不懂珍惜和感恩

对于轻而易举得到的东西,孩子也不会懂得珍惜,还会增加他们的虚荣心和攀比心,更重要的是,不珍惜物质的人,也不会珍惜和感恩为他付出的人。当孩子习惯于得到而不懂得付出时,他们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就应该给予我,满脑子只想着自己,不懂得为他人着想,久而久之,父母最终会收获一个不懂感恩的孩子。

扼杀孩子的心智成长

长期处于轻易得到的环境中,会消磨孩子的斗志,导致他们没有志向,不愿意努力,因此变得懒惰。此外,父母的过度满足还会让孩子过上一种稳定的安逸享受生活,消耗他们的心智,最终扼杀孩子的生活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真正的“满足”要适度有原则

孩子两岁以后,心理发展逐渐成熟,表达自身需求的能力也有所提高。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可以设置一些限制,适当地说“不”,逐步调整满足的程度或推迟满足。

学会说不

对于孩子的需求,父母不能一味满足,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父母要学会辨别,哪些要求可以立即满足,哪些要求要适度说“不”。当要求不能被满足时,父母应平静温和地拒绝,同时也要接纳孩子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在与孩子共情的同时,要告诉他这个要求为什么不能被满足,而不是就此妥协。父母这样做,不仅是在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还是在告诉他们遇到“不可得”的情境时,要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别让愧疚打破原则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因为工作忙碌很少陪伴孩子,就选择用物质或无条件满足来补偿孩子,但这种补偿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反而让他们继续看重物质,在心中形成一种扭曲的认知,亲情也会随之变得淡漠。所以,别让你的愧疚成为打破原则的原因,再多的物质满足也无法替代精神的需求。父母要适当放下工作,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关爱,与他们共同成长。

物质给予要适度

父母给孩子提供物质时,也要避免过多。只有每一样物品都物尽其用,才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首先,玩具不多不少,5个就够。因为当玩具少于5个时,孩子可能会出现自卑心理,但如果超过5个,孩子就会分心,而且会限制他们的创造力。最好的做法是:一段时间内给孩子的玩具不要超过5个,一次性给孩子的玩具最好不要超过3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衣物不贪多,少而精就好。日本曾有心理学者建议:4岁以上的孩子,每个季节的衣服无需超过5套,甚至更少,完全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给孩子提供的鞋子不需要超过3双(含家居拖鞋),帽子别超过1顶。

学会延迟满足

当一个人太容易得到时,就会在拥有时不懂得珍惜。所以父母对于孩子提出的物质要求,应该适当延迟,就像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延迟满足能够克制学生的欲望,所以他们的学习成绩要比那些受不了糖果诱惑的学生好很多;参加工作后,他们从来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总是能走出困境获得成功。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在期待中实现愿望,学会在等待中体验这份既煎熬又幸福的过程。

好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用心理解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和关爱,而不是用物质上的满足来体现关爱,这反而会让孩子养成危害一生的坏习惯。

参考文献

[1]仇静. 玩具投放的种类和数量与幼儿注意力之间的关系研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000(4):106-107.

[2]许卓娅. 幼儿幸福感的成长[J]. 家庭教育,2000(1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