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和惩罚,是很多家庭的“日常用品”。虽然天天用,但细心的家长迟早会发现,这两个办法越来越没效果,而且亲子关系越来越糟糕。

威胁和惩罚的代表语:

  • 你要是再不快点吃饭,我就不带你去公园玩了!
  • 你最好认真考试,成绩考砸的话小心“板子”伺候!
  • 你必须要把这个外套穿上,不然冻感冒了可别和我说“难受”,我可不管。
  • 不认真刷牙,你的牙齿就会掉光的!快来刷牙,不然就不给你讲故事了。

如果你用过类似这样的话,那么现在可以给自己几分钟时间,思考一下这四个问题:

(1)你们对孩子说完这样的话,孩子感受如何?你的感受如何?

(2)孩子有没有去做这件事?

(3)孩子去做,是否心甘情愿?做的是否达到了你想要的效果?

(4)没去做的话,你和孩子现在还好吗?

这些问题,如果我们发自内心问问自己,就会承认这个事实:

依靠威胁和惩罚,是无法让孩子主动进步和成长的,更不会促进我们的亲子关系。无论孩子做与不做,我们的感受都是糟糕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自然后果”与“逻辑后果”

第一次听到这两个词,是在“正面管教”的线下课堂上。当我第一次接触它们的时候,就觉得眼前一下子清晰了很多。一些生活琐事,突然有了努力的正确方向。

要想成功地扔掉威胁和惩罚,这两个概念需要提前弄清楚。

(1)自然后果

若是让我解释这个词,便是: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外力,自然而然得到的结果。

比如:

  • 天冷的时候穿衣服很少,被冻感冒了;
  • 不好好吃饭,过一个小时就饿了;
  • 晚上睡觉太晚,第二天起不来。

这些都是自然后果。

(2)逻辑后果

若是让我解释这个词,便是:在思考/适当干预下,得出来的合理的结果。

比如:

  • 不好好刷牙,糖果就会容易把牙齿蛀坏,如果不刷牙,那糖果就不要吃了。
  • 孩子没写完作业,家长告诉老师在学校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

这些,都是有人为干预而出现的合理的结果。

简·尼尔森博士现在对“逻辑后果”很谨慎,因为很多父母把逻辑后果用成了带有华丽包装的“惩罚”。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要先端正心态。

(二)正确替换“惩罚”的四步曲

不确定看我文章的人孩子的年龄段,所以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生活相关,一个是学习相关,希望能给更多的人一些帮助和启发。

(1)不好好吃饭,就不让你看动画片了!

这句话,是一句典型的“威胁+惩罚”。

吃饭与看动画片是不相关的两件事。用孩子喜欢的一件事作为惩罚,威胁孩子必须做另一件事,这样做的结果是:

——孩子越来越想做那件他喜欢的,越来越讨厌做我们想让他做的。

那么,如果我们用自然后果加逻辑后果,应该怎么做?

(a)事前约定:制定规则

我家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有这样一条约定:如果一日三餐好好吃饭,两餐之间饿了,可以适当吃些小零食;如果正餐没有好好吃,两餐之间便不可以吃零食。因为这会影响下一餐,形成恶性循环。

我家的规则不一定适合你家的孩子。你们可以制定适合你家孩子(最好是你家孩子同意)的规则。

(b)事中和善而坚定:执行规则

如果孩子吃午餐到一半就跑去玩了,你提醒之后依然没有继续吃,那么收起饭菜,同时记得收好零食,放在孩子自己拿不到的地方,避免你忙起来忽略孩子,孩子看到零食自己拿起来就吃。然后,华丽丽地拒绝晚餐。

(c)接纳孩子的感受,切勿落井下石——【关键】

当孩子饿的时候,一定会向我们要吃的。这时候,我们要保持“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告诉孩子:“今天不可以吃零食。”

规则要执行下去,才能称之为规则。否则,不过是一些语言或字符的堆砌罢了。

当规则第一次执行的时候,孩子会反复央求我们,反复试探我们的底线,看我们是否因为他们闹了、哭了、伤心了而动摇。如果,你第一次动摇了,那么以后就很难再次将这个规则搬到台面上。

我们不让步,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发怒或指责孩子。

我们可以抱抱孩子:“宝贝,现在很饿,感觉很不舒服是吗?妈妈理解你。我们再等一等,妈妈晚上早点做,好不好?”

妈妈理解你饿的感受,知道你哭闹是因为饿的难受,妈妈能接受,也能陪伴你。同时,妈妈相信你:能执行约定,坚持到晚饭。

我们对孩子的接纳、理解和信任,并帮助孩子更好的执行规则。

千万不要说:“谁让你不好好吃饭的?现在饿了也是活该。”

——这种类似的话,就是赤裸裸的落井下石,是惩罚、责骂、风凉话。孩子不但不会从这件事中得到什么,还会更加伤心难过,因此厌恶规则,再也不肯与父母制定任何约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d)事后及时跟进与认可——【提高孩子自信心和自控力】

孩子在我们温和坚定的坚持下,没有吃零食。我们也贴心地把晚餐时间从六点半提前到五点半,让孩子早些结束“饿”的自然结果。

当孩子非常认真且尽兴地吃完晚餐以后,我们一定要对孩子进行鼓励和认可。

“孩子,妈妈看到你今天执行了我们的约定,你是一个重承诺的孩子。妈妈相信,从今天这件事中,你有了属于你的成长和收获。”

如此一来,孩子有了一次“成功”的体验。既深入了解了规则,又对自己多了一份自信。

而且,当孩子第二次没有好好吃饭,就不会像第一次那样与我们反复哭闹,也许我们提醒一句“我们有约定哟”,就能让孩子想起上一次的体验,帮孩子复制到这一次。

(2)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

这个问题,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约定。具体约定什么,需要我们根据孩子的性格去提议,而且一定要在孩子同意的情况下才能执行。

比如:

【约定1】无论作业是否写完,到九点(或九点半)就关灯睡觉。

【约定2】完成作业以后才能看动画片。

【约定3】预算作业时间,根据作业总时间去预算娱乐时间,然后自行安排。

我女儿玥玥,是个完不成作业就睡不着觉的孩子。所以,第1个约定内容,是非常不适合她的。

在我家执行的约定,是第3个。

预算作业时间,我不止在一篇文章提到过。玥玥从二年级开始使用这个方法。一年过去了,她预算的时间越来越准确。比如今天,她预算作业总时间是一个半小时,所以在晚饭前,她没有写作业,而是邀请我和她一起打羽毛球。

玩够了,才回家练琴、写作业。

晚上九点,她已经洗漱完毕。

约定一旦形成,就按照上面举的第一个事例的步骤abcd去执行即可。

(三)四点注意事项,关乎成败

(1)只有孩子事先同意的才叫约定,否则叫“控制”。

如果孩子不同意,我们单方面制定的无论多么合理,都不能称之为“约定(规则)”,而叫“要求(控制)”。

所以,我们不要奢望和一个1岁大的孩子去做约定,因为他根本理解不了你说的话。对于小宝宝,我们需要直接行动

比如:

孩子要在广场上玩,他在安全范围内好好玩,我们给他自由,他一旦乱跑甚至要去公路上,我们便马上抱他回来,如果他反复往公路上跑,我们干脆把他抱回家。这样几次之后,孩子就会懂得:乱跑,就不能自由自在地玩。

行动的时候,也要配合语言,多与孩子孩子,会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

一旦孩子长大到有足够的理解能力,我们就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了。尤其学龄期的孩子,关于学习的约定,更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和孩子达成一致,才能形成约定。而且,只有双方都认可的约定,才能有效地执行下去,并给双方带来益处和成长。

(2)少管“闲事”,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有一些事,责任不在我们身上,可是我们非要揽过这些责任,把自己弄得心烦意乱,把孩子惯(骂)得没边没界。

比如:

  • 三岁的孩子吃饭、穿衣,上幼儿园是否迟到;
  • 六岁的孩子整理书包,是否忘记带某项作业。

孩子小,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去试错。孩子要在不断的尝试和体验当中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成长,而不是在我们的保护、代劳和警告之下,避免犯错。

迟到了、没带作业,就让孩子接受逻辑后果即可。有过一两次不舒服的体验,他便会记得了。(如果他一直忘记带,只能意味着老师的惩罚还不够让他记忆深刻,或者他根本就在意。这样的孩子需要另外的方法去引导,比如列清单、归类等)

(3)“信任他”还是“看笑话”,由你决定。

我们怀着信任孩子的心,帮助孩子战胜困难,完成约定,孩子便会在一次次的经历当中不断成长,越来越好。

我们若怀着“你看,谁让你不听我的”的心态,去和孩子争对错输赢,最终我们会输掉孩子。

所以,选择哪条路,由你决定。

(4)不要用不相干的孩子喜欢的事情,作为惩罚。

约定中的内容,要有内在的关系。不要用完全不相干的孩子特别喜欢的事情,作为惩罚。

  • 考试没考第一名,就不去旅游;
  • 饭没吃完,就不能看电视。

最开始,这种威胁和惩罚会有效,孩子会因为太想做某件喜欢的事情,而迫使自己做他不喜欢的、而你希望他做的事情。

可是,一旦你威胁的那件事他不在意了,你便彻底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

这就涉及到“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在我的主页搜索“动力”二字,能找到提高孩子内驱力的方法。

——END——

作者:皓月长歌正面管教,家庭教育讲师。家有两只神兽,挑战不断,成长不息。所写文字皆出自个人学习与实践,或有局限性,请大家建设性参考。如果你喜欢,欢迎关注我,让我们一起拥有更好的亲子关系,成为更好的自己。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不妥,请及时联系,侵立删,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