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小木历史

今天咱们来看看这潘安另外一面,两晋承后汉品评人物的余风,对人的外貌,非同寻常地重视。所以王衍手似白玉,杜乂眼如点漆,夏侯玄像玉树,嵇康像松树,诸如此类,成为时代的谈资。有个故事叫“看杀卫玠”,说的是犹如“璧人”的卫玠被人围观,而他身体不好,应酬累人,竟一病不起。潘安则是少年时在洛阳道上被妇人围观,至有“掷果盈车”的典故,又说张载(另一个版本里说是左思)效颦,结果却相反。这样的故事便于传说,潘安遂成为美男子的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潘安其实不叫潘安。“潘安”是潘岳(字安仁)的俗称。这一俗称,在唐代出现,后渐流行。杜甫诗句“恐是潘安县”,为迁就字数和平仄,把潘岳的字截去一字,有人说这便是“潘安”称呼之始,那是未必的。

潘岳是西晋文学的领军人物。两晋南朝,评论潘岳的文风,最常见的评语是“清绮”。今天来看,所谓“绮”,就是修饰性的词用得很密,且多漂亮字眼,所谓“清”,就是用字浅近,措词及联想所及,更少地指向政务、历史、人伦、玄思之类,更多指向景物、日常物品、个人情感之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代读者日常接触的文字与中古时代的很不同,语感也完全不同,在当时能激发直接的联想的,在今天已隔膜,在当时为新鲜的隽语,经过无数年的袭用,或竟酸腐,所以要感受潘岳的“清绮”,是有些难的。

潘岳最为人称道的一类作品是哀挽悼亡之作,特别是妻子去世后他写的一批诗文,很有动人之处。“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就是里面的名句。西晋的一种风气是任情,而且越是悲情越是入诗,这中间不无无病呻吟、小病大呻,但潘岳用情既深,又将咏物的手法移植到言情的诗文中,雕刻细腻,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在那个时代确实算是木秀于林了。

《闲居赋》是潘岳非常有名的作品,抒发隐逸之志。有个词叫“赋闲”,就由它而来。苏州的拙政园,“拙政”二字,也是从这篇作品得名。

潘岳最大的争议是在政治品德上。《闲居赋》中潘岳忆起从前“几陋身之不保”的惊险,宣称将“终优游而养拙”。然而几个月后他就把这些掷在脑后。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写过这么四句:“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意思是说潘岳写了《闲居赋》,自己却又跑到权贵那里献媚,心口不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拜路尘”,说的是潘岳五十岁后谄事权臣贾谧,“望尘而拜”。当时政局危机四伏,无论是为了上进还是自保,士人很少不依附权贵,潘岳拜尘确实难看,但与另一些人比,只是姿态有别,在五十步与百步之间。只是贾家后来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牵连潘岳也被处死,格外引人注目。

古代出仕的文人,两种话不能尽信,一是致太平等政治理想,二是隐逸的个人理想,人人都这么说,便成官腔。就潘岳而言,归隐与仕进,可以同时是真实的想法,当时政治混乱,哪怕是为了避祸全身,也会思退,但为了生计和名利,又难于割舍;当时的名士很少不如此挣扎的,潘岳死而成为悲剧的主角,但寿终正寝的士人,在这一方面又何尝不是悲剧角色。

孔子说过:“有言者不必有德”。“文如其人”这句话,可以是对的,也可以是错的。一个人的文字,必出自内心,连撒谎也是出自内心,但如将人与文的关系作狭隘理解,比如设立概念如“人品”和“文品”,必欲对应,是庸俗的理论。

潘岳赠石崇的诗中有一句“白首同所归”,不料成谶。石崇(绿珠故事的男主角)以豪奢闻名,曾说“士当身名俱泰,何至瓮牗哉”,后与潘岳同时受刑。人追求功利,不是罪过,像潘岳这样的下等士族追求高位,也是常情,但什么是操守,在不同时代有不同涵义。无论如何,潘岳的结局是令人同情的,因为一不小心便蹈死地,已非个人之罪,而属时代之恶了。

好了今天就先到这里非常感谢收看本期的小木历史

喜欢的可以点赞、评论、转发和分享,谢谢。

有任何疑问和建议可以评论区留言,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