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是第一个用白话文写作的作家,他弃医从文,用文字唤醒国人的意识,他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除了中国,鲁迅在世界文坛也有相当地位,尤其是对韩国和日本的文化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地位,他也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有很多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课本,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孔乙己》、《药》、《狂人日记》等等。给相当部分的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过从2010年开始,很多地方的中小学课本调整中,鲁迅的作品大量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外国虚构的作品,比如《爱迪生救妈妈》等等。究其原因,不外乎这么两个原因。

l 鲁迅的作品相当晦涩难懂

鲁迅的作品,很多都是文言文和白话文交替使用,且他的作品隐晦性很强,生涩难懂,需要相当的理解力才能明白文章中的意思。

以前很多中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也有一句名言,叫做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其中周树人就是鲁迅的本名。将鲁迅的文章和文言文相提并论,可见鲁迅作品的难度。

特别是鲁迅的文章有极深的内涵,其文章表达的意思相当复杂,仅仅了解文字的表面意思很难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

而中小学生的理解力相当有限,即使通过老师的讲解,也很难完全理解文章的含义。学生往往学得一知半解,只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加强记忆,并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l 时代变迁,有些作品已经不合时宜

鲁迅的作品,有着非常强烈的时代背景。他写作的时代是一个不太安定,甚至有些混乱的时局,鲁迅弃医从文的目的也是为了唤醒那个年代的国人。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文笔极为犀利,文字也相当偏激,甚至会使用一些不太文明的语句。比如鲁迅将梁实秋称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用的语言就很偏激。

而对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鲁迅的部分作品确实显得不合时宜。让学生过多地接触到鲁迅的作品,而又不能完全理解的话,可能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当代教育,其主旋律是要学生相信美好的未来,保持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这个角度来看,部分鲁迅的作品确实有些不合时宜。

鲁迅在中国文坛的地位相当崇高,他是我国近代史上无人可以替代的文豪。我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对鲁迅推崇备至。

莫言很坦然地表示,他所有的作品加在一起,也比不上鲁迅的一部《阿Q正传》。对于鲁迅的风骨,莫言更是赞不绝口。

他认为,一部好的作品,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鲁迅的作品并不会过时,只不过真正能读懂的人已经不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无论如何,鲁迅作为我国文坛的巨人,其地位无人可以替代。即使到了今天,他的作品,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极少有人能够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