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我国传统的启蒙读物《三字经》里面有这样一句名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意识是说,作为人之父母既然抚养了孩子,就应该再给他们以好好的教导,那本是父母应尽的责任;等孩子上学了,老师也应该对他们从严教育,切不能敷衍搪塞,而耽误他们的未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血缘宗亲社会里,家庭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譬如像孟母三迁、画荻教子、程门立雪等,无不是历史上教育孩子的著名典故。

可以说自古以来,人们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尤其是处在帝王家的皇子们,良好的教育更为重要。作为从社会最底层起家当皇帝的朱元璋来说,由于家境出身贫寒读书也不多,所以他格外注重自己子女的教育。明太祖朱元璋在得势以后,就本着“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不能穷了教育”的方针,决心给他的后代聘请最好的老师,创造一流的学习环境。随后朱元璋就给儿子请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儒当老师,可朱元璋的儿子非同一般学子,老师问道:不听话能打吗?身为严父的朱元璋就回答了4个字,让后世盛赞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朝末年,由于统治者残暴无道,加之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纷纷铤而走险。公元1351年,元廷在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期间,监督挖河的官吏又乘机克扣河工“食钱”,终引起群情激愤,同年红巾军起义爆发。在这样背景下,四处流浪的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起义军郭子兴的红巾军,自此开始自己传奇的一生。入伍后的朱元璋,作战非常勇敢,并且处事机智灵活屡立战功,很快就受到郭子兴的赏识,随后朱元璋就被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

然而,得到提拔的朱元璋并没有骄傲,反而在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众多的战利品也全部都上交给郭子兴元帅;得到了赏赐,他又说功劳是大家的,把赏赐的东西分给士兵。经此以往,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红巾军元帅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凡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后来,郭子兴见朱元璋的确是难得人才,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有了这层关系,朱元璋很快在众人中脱颖而出,被郭子兴任命为总兵官。公元1355年,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病逝,有勇有谋的很快就成为这支队伍的主帅。

公元1356年,作为副元帅的朱元璋率军占领江南要地集庆路(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战略要地,获取一块立足之地。随后朱元璋又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3年后,朱元璋已经占领安徽、江苏和浙江部分区域,势力逐渐扩大。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后,朱元璋一方面继续招募将士,一方面也在扩充自己的文臣谋士。当时,朱元璋的阵营中武将已经很多,像汤和、徐达、常遇春等名将众多,但出众的文臣谋士却只有李善长和朱升两人。随后李善长就向朱元璋推荐了两位才华出众的名仕,一人名叫刘基(刘伯温),此人运筹帷幄,有张良之才。另一人则是个道士,名叫宋濂。

当时,这两个人早已名声在外,又经过谋士李善长的举荐,朱元璋极为重视不惜委派心腹之人三顾茅庐去请二位,但二人都没有请到。最后朱元璋想尽办法,礼聘而至,才把刘基请至应天,委任他为自己的谋臣。作为谋士刘基也不负众望,他针对元末乱世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可以说刘基在明朝的建立起到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至朱元璋多次称其为:“吾之子房也。”而民间对其赞誉更是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朝末年,“元政不纲,盗贼四起”朱元璋正在开疆拓土扩大自己势力,需要刘基这样的顶级谋士辅佐,本应理所当热。但朱元璋要请一位道士,真正的目的却不是为了让他辅佐打天下,而是为了请他做自己儿子的老师。朱元璋深知自己是一介武夫,周围大都是武夫,将来要治理好国家,靠武夫是不行的。于是,他决定让宋濂教授自己的儿子朱标经学知识。朱元璋即便对文学礼仪再不懂,也深知自古以来师道的重要性。在第一次请宋濂出山无果之后,他带上儿子,亲自前往宋濂处拜师。

面对朱元璋的亲自到来,宋濂大为感动,促膝交谈后便被朱元璋的诚心打动,后跟随他来到应天府。同年七月,宋濂就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十月,奉命为朱元璋嫡长子朱标教授“五经”,后又参与修撰起居注。那么宋濂何许人也,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非要他给朱标当老师呢?原来宋濂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如今初中必背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宋濂创作,因为其卓越的文史成就,后世学者也称呼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就像很多大儒一样,宋濂的家世贫寒,却有很好的天资,虽说自幼体弱,却天赋奇才,经史子集过目不忘,更在诸多名师的指点下,养成刻苦嗜学的性情,甚至终其一生,都是手不释卷,也早在元末就出名,还曾被元顺帝征为翰林编修。但是,身为一代大儒,他却生在了一个坏时代,后来宋濂对元朝的暴虐行为非常不满,索性以奉养父母为由辞官归隐,入仙华山为俗家道士,实则上山写书。对此《明史·宋濂传》记载道:“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随后幸赖明太祖朱元璋邀请他出山,这位淡泊名利的大学者才华不至于被埋没,成了太子朱标的老师。虽然朱元璋自己曾说过:“人有精金,必求良匠冶而范之,有美玉必求良工而琢之。至于子弟,有美质而不求明师教之,岂爱子弟之不如金玉邪?”但是宋濂毕竟教授的是朱元璋的儿子,万一日后教授起来不听管教该怎么办?宋濂乃聪明之人,他当即就把自己内心的问题巧妙的抛出来。宋濂问道:“小儿顽劣,能训乎?”意思是说小孩顽皮,不听话我能打吗?这一问,宋濂着实把朱元璋问住了,他本来是想看朱元璋有多大的诚意,没想到朱元璋思考片刻回答了4个字:“不死即可!”

作为一代开国明君,朱元璋年少时虽没上过私塾,但他也明白尊师重道的道理,朱元璋回答4个字的意思就是说:“只要不将小儿打死,都可以。”而正是这堪称经典的四个字,让宋濂看到了朱元璋的诚意,让宋濂决定全心全意的辅助朱元璋和教授朱标,也是这四个字,让朱元璋尊师重教方面成为一段佳话。严是爱,松是害;教不严,师之惰。后来大儒宋濂的确十分用心的在给朱标传授学业,已至成为太子一生的良师益友。据史料记载,自幼受到宋濂真传的朱标,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从朱元璋到黎民百姓,无不对他寄予厚望。

可以说朱标的优秀表现,被认为是明朝时期最优秀的太子,而这少不了宋濂的教导。而宋濂的文学成就也与刘基齐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文名远播国外,当时朝鲜、日本、安南等国使节都曾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明史》更是记载到:“基、濂学术醇深,文章古茂,同为一代宗工。而基则运筹帷幄,濂则从容辅导,于开国之初,敷陈王道,忠诚恪慎,卓哉佐命臣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武十年(1377年),68岁的宋濂告老还乡,明太祖朱元璋携太子亲自送宋濂出京城,年迈的宋濂以头叩地辞谢,场面极其感人。据《剪胜野闻》记载:“濂顿首辞,且要曰:臣性命未毕蓬土,请岁觐陛阶。”如果宋濂的人生到此结束,可能会功德圆满。可惜,三年后,胡惟庸谋逆案爆发,宋濂的儿子宋慎牵涉其中,导致宋濂一家遭祸。

朱元璋震怒,下令处死宋濂全家,后幸得太子朱标为宋濂百般求情,回忆细数当年师恩情,再加上马皇后力保,朱元璋最终才决定放宋濂一条生路,徙至四川茂州安置。而宋濂作为明初大儒,虽然培育了一个优秀的太子,但晚年遭祸未能保全家人,最终凄惨而终,也非常可惜。后来到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四川巡抚马俊为宋濂上奏申诉,孝宗经礼部商议后下诏恢复宋濂的官职,同意每年春秋两季在其所葬之地举行祭祀,恢复这“开国文臣之首”的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