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云:“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说的是《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的三人虽非善终,但至死结义之情犹在,而偌大的瓦岗寨到最后土崩瓦解,兄弟们皆是各奔前程甚至兵戎相见,惨淡收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的结拜中都有这样一句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那么备受推崇的桃园结义做到了吗?没有。关羽死后,刘备张飞忙于报仇,虽然相继死于复仇之战,但“同年同月同日死”他们还真是没做到。

“同生共死”这几个字的践行,在整个三国都十分少见,但是关羽死后,有三个人做到了,今天我们一起聊聊这三位忠义之士人:

烈烈三分将,堂堂百战身

都说“虎父无犬子”,关平作为关羽之子,在关羽率军攻打樊城时一直跟在左右。而后荆州失守,关平又随关公同撤退至麦城,最后在突围时父子被擒,皆被东吴所害。

关平,字坦之,承父之勇,主要参与的正是樊城之战。由于与其父关羽共同赴死,其形象在后世流传主要也是跟在关公身旁,很多关帝庙在供奉关羽时都有关平侍立在旁。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追谥羽曰壮缪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三国演义》中,关平为关羽收养的义子,而在正史中他实实在在是关羽的长子,故而老版剧中关公在麦城时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无比自然:“关平既是我子,自当生死相随”。

若是假以时日,关平定然能成为不输其父的蜀中大将。但遗憾的是,年纪轻轻便葬于麦城,关平与父亲血脉相连,同日赴死,可以称得上是“事公之生,殉公之死”。

执鞭随蹬,死亦甘心

当初过五关斩六将,关公在护送嫂嫂追寻皇叔的路上,差点错失了这位注定要跟随他一生的得力干将——

周仓,字元福,本是黄巾军出身。他主要是活在后世人口中和《三国演义》书中的人物,在《山西通志》中也有记载,但是在正史及《三国志》中皆无记载。

周仓是关羽公认的贴身护卫,悍勇无比,在关羽镇守荆州“水淹七军”一战中,他于水中生擒庞德。在后世关帝庙中,他与关平常常同时伫立在关羽神像的两侧。

书中对其形象的描述为身材高大、黑面虬髯的关西大汉,他从出场起便对关羽忠心不二,可以说他投的即非蜀也非汉,他所认可的主公仅是关公一人而已。麦城突围时,周仓被关羽留在城中等候,最后听闻关羽死讯,他在麦城也自刎追随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历史中,周仓普遍被认为是《三国演义》虚构的人物,真实历史上不存在。《三国志》中也没有出现过周仓这个名字,但是在《鲁肃传》写到“单刀会”这一部分时,鲁肃提出要关羽归还荆州时,文中写到:

“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而后,关羽“操刀起谓日:‘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将这一段与《三国演义》的情节相结合,后世人们就将这个不知名姓的人认定为周仓,让这位将一生都献给关公的将军在史册中也留下一笔亮丽的色彩。

城虽破,身不降

王甫这位将军即使在演义中也是着墨不多,他的主要出场都在走麦城这一节。此前他曾先后多次为关羽献计守荆州,但并未全部被采纳,最后直到麦城之时关公方才醒悟,悔之晚矣!

王甫字国山,他原为刘璋旧臣,后归降刘备,先后担任绵竹令、荆州议曹从事等职务。《三国演义》中王甫主要跟随在关羽身旁,关羽兵败突围时,他与周仓同守麦城,闻关羽死讯后,王甫堕城而死,以身殉义。

而在正史中他大多时候是在刘备军中,最终在夷陵之战中阵亡。

玉可碎,竹可焚;身虽殒,义长存

麦城一战,关羽身边军士无人不尽心相随,亦无人叛逃。一路相随至此,除了忠还有义,关羽面对诸葛瑾的劝降曾道:“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

这一言不仅是关公之死志,亦是追随关公的军士之志,一军之将亦是一军之魂,其秉性如此,其全军之心皆如此。

死后有结义兄弟为之报仇,死时有忠义之士追随陪伴,关公虽死,亦有幸也。

寒来暑往,看时间单行向前;潮汐潮落,观历史循环往复。我是@寒汐 一起读历史,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