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王阳明是一个不太陌生的名字,因为他的智慧、他的学说以及他的人生经历时至今日还在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人。

1905年,号称日本军神的东乡平八郎率领军队取得对俄海战大捷,回到国内之时天皇亲自为他接风洗尘,大摆庆功宴席。

就在觥筹交错之间,东乡平八郎拿出了一块随身携带的腰牌,缓缓站起并将腰牌举过头顶,这块腰牌上写着七个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7年,一位名叫蒋志清的年轻人正在赶路,他坐在车内觉得前途渺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究竟在何处。当他无意中看到“阳明格言”,顿时豁然开朗,随即改名为“中正”。

王阳明究竟有何种魔力,能够跨越百年时光让无数英雄豪杰心生敬畏、争相学习?

其实幼年时期的王阳明不仅不是神童,甚至都谈不上天资聪颖,他到了四岁都还不会说话。尽管出身书香门第,可是不会说话的王阳明还是愁坏了家人,直到一个和尚的到来才改变了这一切。

王阳明原本叫王云,有一天他和几个小伙伴在屋外玩耍,一个气质不俗的和尚走到他们面前,摸着王云的头说:“好个孩子,可惜道破啊。”

当王云的父亲王华知道此事之后,立即将王云的名字改为了“王守仁”,号阳明子。说来也怪,几天之后王阳明就能够慢慢开口说话了。

后来王华高中状元,被皇帝留在京城委以重任。王阳明和祖父王伦一同被接到京城居住,可是经过镇江金山寺之时却遇到了一件趣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听说是状元郎的家人来了,所以一帮文人便设宴款待他们。席间大家都想见识一下王伦的才学,可是王伦左思右想、支支吾吾怎么也吟不出一首诗来。

就在极为尴尬之际,年仅11岁的王阳明站了出来,气宇轩昂的吟诵出了下面这首诗: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在场的人全都惊讶不已,可是随即又有人质疑王阳明是不是早就写好了现在才说出来的,所以就让他再以月色为题写一首诗。

年纪轻轻的王阳明镇定自若,又不假思索地吟诵出了一首妙诗: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王阳明的才华自此开始显露,大家也纷纷为之折服。他在京城接受教育时立志要成为圣贤,老师和家人都批评他狂妄自大。

在他15岁的时候,跟随王华游览关外,等到回来的时候王阳明写了一份《平安策》,说自己愿意为国除贼,荡平关外。王华认为自己的儿子愚昧无知、狂妄之极,所以将他的平安策撕得粉碎。

担心自己的孩子步入歧途,王华在王阳明17岁那年为他说了一门亲事,可是等到成亲那天王阳明却“失踪”了。大家四处寻找,后来在一个道观里发现了王阳明。

原来前天王阳明四处散心,随意走进这间道观和里面的道士聊天,非常投缘,所以忘记了事件,更是把自己要结婚的这件事情抛到了九霄云外。

大家一传十十传百,王阳明这个名字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不少人都将他称为“异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王阳明拜当时的理学大家娄谅为师,并向他请教成为圣贤的方法,娄谅告诉他,想要成为圣贤就应该去学习朱熹的学说。

从此,王阳明回到老家,开始潜心研读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籍。当时人们将朱熹作为仅次于孔子的第二圣人,将他的思想尊为“天下真理”,王阳明也不例外。

因此,当王阳明读到“格物致知”之时,他决定对着院子里的竹子来求取真知。他和朋友对着竹子苦思冥想了七天七夜,不仅没有得到世间万物的知识,反而因此一病不起。

等到病好之后,王阳明开始质疑朱熹的学说,也成就了一段“守仁格竹”的有趣故事。

后来,王阳明又悟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重要思想。1505年,当朝皇帝荒淫无度,王阳明上书劝谏,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贬贵州龙场驿。

不过王阳明却因祸得福,虽然做了一名毫无实权的驿丞,但是却成就了后来的诸多重要思想。曾经被王阳明参奏的当权太监刘瑾一心想要置他于死地,所以便派人一路追杀。

王阳明发现之后表现得非常冷静,他将自己的衣服全部丢在了钱塘江边,并写下一首“绝笔诗”来表达自己的悲痛:

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

追杀王阳明的人以为他已经投江自尽,所以放弃了继续追踪,王阳明也逃过一劫。

到了贵州龙场驿,王阳明深居简出,每天种菜除草,一个人睡在山洞里面,慢慢的将所有的功名利禄都抛诸脑后了。

因为每晚都睡在石头上,他睡的那个位置变得非常光滑。后来他悟到了人生真谛,在山洞里放声大笑,高喊:“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也是有名的“龙场悟道”的故事。

因为王阳明自己的思想逐渐明确并形成体系,他开始四处讲学,因为受众越来越多,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后来被朝廷重新启用,造福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不仅屡破奇案、巧施妙计智擒山贼,而且率兵出征,平定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一位才华横溢、思想深邃的文人竟然也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实在让人叹服,也难怪古往今来那么多英雄豪杰都将他视为学习的典范。

现在有很多号称是王阳明著作的书籍出现,比如《知行合一》、《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等等,可是这些书籍要么是晦涩难懂,要么是经过现代人咀嚼翻译之后的版本,所以在思想层次上还是会存在偏差。

试想一下,别人咀嚼过的甘蔗还会甘甜有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学习王阳明绝对非常有益,但是应该选对途径,而从他的生平经历中去感悟人生智慧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圣贤,所以读一读《王阳明传》或许收获会更大。我在读的这本是梁启超先生写的,梁启超也被称为“南粤先贤”,所以算得上是大师研究大师,里面的内容详实而精彩,每一段故事都引人入胜,充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