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当中,皇权的交替基本上延续着"嫡长子继承制"这一方法,但是却不能阻挡野心家的部分。

在封建社会当中,弑父杀兄,谋夺皇位的例子比比皆是,隋唐时期的隋炀帝和唐太宗都是通过权谋夺取了皇位,其过程必然也是血腥的,因此留下许多诟病。

同样的,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起兵之时出于种种原因,对于长子朱高炽并不喜爱,相反对于朱高煦却是宠爱有加,甚至还许诺靖难之役成功之后立朱高煦为太子。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不受喜爱的长子朱高炽依旧是大明帝国的太子,这背后隐藏着哪些历史原因?

一:明初风云,并不稳固的太子之位

1:体弱多病,不受喜爱

朱高煦为何会有一种"彼可取而代之"的错觉,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太子朱高炽并不受明成祖朱棣的喜爱,甚至还有一丝厌恶。众所周知,明成祖朱棣戎马一生,战功赫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马上皇帝,这和唐太宗李世民有类似之处。

然而朱高炽却没有继承其父朱棣的特点,生来体弱多病,而且还肥胖难以行动。据《明史》当中记载称:"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稍长习射,发无不中。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史家的春秋笔法也掩盖不了朱高炽武功不显的缺点,受到排挤打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帝王猜忌,太子之位不稳

虽然朱高炽在靖难之役当中立下了不俗的功绩,为明成祖朱棣稳固了大后方,没有后顾之忧,但是和其他皇子特别是汉王朱高煦相比朱高炽的功绩就显得不值一提了,虽然明成祖登基之后封朱高炽为太子,但是事实却是朱高炽的太子之位随时都有可能被废除

据《明史纪事本末》当中记载称:"人言东宫多失德,汝至京师,可多留数日,试观何如,密奏来!奏字须大,晚至即欲观也"。

由此可见,朱棣对于太子朱高炽并不是很信任,此外当时的汉王、赵王等都密谋夺取太子之位,而朱高煦有功绩也有圣宠,一度成为热门人人选。

二:武功赫赫,深得喜爱却无缘帝位的汉王朱高煦

1:英果类己,深得喜爱的汉王

与地位尴尬的太子朱高炽相比,汉王朱高煦就显得从容自在多了,朱高煦自幼喜欢习武,虽然不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喜爱,但是同样作为次子的朱棣却对这个喜欢武功的儿子宠爱有嘉奖。

据《明史》当中记载朱高煦在战场上的勇武称:"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在战场上表现突出的汉王朱高煦受到来着明成祖朱棣的的特殊关怀,不仅仅在登基之后将朱高煦封为汉王,而且还特地允许朱高煦不用就藩,留在京城。

2:靖难先锋,战功赫赫

朱高煦虽然读书不行,但是在打仗方面的确有着过人的才能,在明成祖朱棣起兵之初,面临的局势是极其险恶的,白沟河一战,差一点葬送了明成祖朱棣数十年的心血。

朱高煦在白沟河一战当中表现极其突出,不仅仅如此在此后的战役当中,朱高煦是身先士卒,战必当先,一路高歌猛进。据《明史》当中记载称":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成祖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成祖即位,命将兵往开平。"

备边

由此可见,朱高煦在朱棣心目当中的地位如何,甚至朱棣还曾经一度许诺打下南京封朱高煦为太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仁宗继位,高煦梦碎

虽然汉王朱高煦的功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当时的大臣们却普遍不看好汉王朱高煦,因为他不仅仅是次子,而且对于如何治国理政可以说是一窍不通的存在

明成祖朱棣在反复犹豫之后,还是没有废除太子朱高炽,另立汉王朱高煦。据《明史》当中记载称:"丁未,出夏原吉等于狱。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

朱高炽的继位意味着汉王朱高煦的机会已经非常渺茫了,最后在明宣宗继位时悍然发动兵变,兵败身亡,令人唏嘘不已。那么为何当时岌岌可危的太子朱高炽能够巩固帝位,击败朱高煦,成为大明的皇帝,他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三:不被看好的长子朱高炽为何能够最终继承帝位

1:仁者无敌,心怀仁义、大气磅礴的明朝仁君

都是皇权之下无亲情,但是作为皇帝也是人,也希望看到自己的子女能够兄友弟恭,善始善终。

而在明成祖朱棣夺取了天下之后,接踵而来却是儿子们之间对皇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当时除了战功赫赫的汉王朱高煦以外,朱棣的第三个儿子朱高燧密谋夺取帝位。但是就是在这样你死我活的情况之下,太子朱高炽依旧能够顾念兄弟之情,对于两位弟弟多有包容维护。

当时明成祖朱棣有疾病,而朱高燧却密谋造反,后来东窗事发太子朱高炽站出来维护朱高燧,才让一场风波得以平息。

朱高炽除了对兄弟仁义,对于国家而言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仁君。当时明王朝对外的军事征服活动已经基本到了尾声阶段,国内由于受到长时间战争的摧残,急切的需要休养生息。

而朱高煦只是在军事方面有天赋,对于治国理政而已几乎是一窍不通,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朱高炽的优势就显现出来,据《明史》当中高度评价朱高炽称:"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

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恰恰是国家和家族都需要一个文治之君而非马上皇帝,才得以让朱高炽成为太子,最终成为一代仁君,更多的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而非朱棣个人喜好。

2:文官集团的大力支持

朱高炽能够登基为帝,巩固太子地位的绝非是偶然原因,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朱高炽得到了大明文官集团的大力支持

儒家发展到明朝时期,已经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庞然大物了,明朝的文官集团是一个可以和皇权相抗衡的集团,特别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文官集团制约皇权的例子比比皆是。

据《明史》当中记载朱高炽继位后厚待文官的举措称:"建弘文阁,命儒臣入直,杨溥掌阁事"。由此可见,在巩固朱高炽太子地位的过程当中,文官集团是功不可没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文官集团支持朱高炽也绝非是偶然是,首先朱高炽是嫡长子,符合传统儒家所遵从的"嫡长子继承制",其次朱高炽自幼喜爱诗书礼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皇帝,符合当时文官集团的预期,相比于朱高煦而言,朱高炽绝对是最优人选。

而明成祖朱棣虽然一生武功赫赫,但是在国内形势发生巨大转变之时,不得不倚重文官来治国理政,自然地而然是会重视文官集团的意见以及看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获得朝廷势力巨大支持的朱高炽的地位也就是日益稳固。

3:父凭子贵,好圣孙朱瞻基

不管怎么样,明成祖朱棣是一个极其强势的帝王,不喜被人摆弄,尽管朱高炽得到了文官集团的支持以及是一个符合大明帝国未来继承人要求的人选,但是如果朱棣执意要废除朱高炽,那么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而让朱棣彻底改变想法,下定决心选择朱高炽为大明未来继承人的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朱高炽有一个好儿子——太平天子朱瞻基

虽然朱高炽得不到明成祖朱棣的喜爱,但是对于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却是喜爱异常,甚至亲自培养朱瞻基,让他学习治国之道。

据《明会典》当中记载朱棣对于朱瞻基的评价称:"既弥月,成祖见之曰:"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比长,嗜书,智识杰出。"意味着,大明帝国至少可以出现三代皇权平稳交接的景象,对于维护大明帝国的统治而言是极其有利的,百年的和平足以让大明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四:结语

朱高煦表面上是占据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在实际上根本不能和朱高炽相比,不仅仅在于朱高炽嫡长子的身份得到了文官集团的支持,而且在于朱高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治之君,兄友弟恭,国家稳定的局面能够实现。

最后朱高炽的好儿子、朱棣的好圣孙在巩固朱高炽太子地位当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史本纪始末》

《明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