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荷文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这一说法,也因此,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可算得上是一大非物质遗产,在此我们需要重点提及一下魏晋南北朝代的饮食,这个时期的饮食,可谓是总结了前朝几代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改革,是中国饮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大重要代表。而对于饮食文化,也不免提及一位诗人,那便是苏轼,在他创作中所提及到的饮食题材的诗歌文章可谓是数不胜数。

其实,饮食文化可以大致包括三条:其一是对于食物材料的选择以及加工方法。材料的选取会受时天气、风俗习惯、地域影响和食物禁忌等等影响,加工方法包括了刀工技法和烹饪技术,通过刀工技法可将食物分为条、片、粒、沫、丝等等,同时它给人的视觉上感差和口感也会完全不同,烹调方法也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聚,可有炒、蒸、煮……

其二,就生活习惯而言,五十六个民族所产生的宗教以及社会各阶层阶级的饮食差异。各个民族都有其独有的饮食文化习惯和极具代表的饮食食谱;例如伊斯兰教禁忌猪肉,佛教又是素食主义;饮食文化也由生活基础决定,社会层,例如宫廷饮食文化、民间饮食文化等,同时他们在进餐时也有不同的礼仪风范,也就形成了其饮食姿态的文化。其三是文学内容所包含的饮食,包括历朝历代总会有许多关于饮食的文章以及文人对于饮食的文学作品的赞美

魏晋南北朝的背景——因民族迁徙,各民族文化相撞后融合至一体,文化习俗不同故可因此做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包括了各个少数民族、宗教和社会各阶级,可谓是集大成于一体;北朝是一个战争频繁、社会处于分类割据的一个时代,但也正因为这种混乱的政局下,人口规模出现了大幅度的迁移,也因此引起了文化生活中的相撞,异同以及整合,饮食文化当然也如此。那个时期,北方和塞外的少数民族因为战争进入了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的则因此迁徙至江南地区等等,在各种文化被改变的同时,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烹饪上,少数民族把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方法都带入了中原,例如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将鱼的烹饪方法传入了中原。北魏,拓跋氏统治了中原地区后,西北的风味与中丁、沫原事物融于了一体,北方结构的肉食结构也是在这个时期确定下来的。同时,在烹饪原料上也开始日渐丰富,"南稻北粟"是基本的主食格局,解释为江南地区都以水稻为主食,北方则以大麦、小麦以及谷类为主,所以,大豆,绿豆,大麦,小麦等等成为了众多的粮食作物。

与此同时,佛教在这个时代广泛地流传入中国,素食也因此开始流行起来,一般平民百姓因家庭经济或田地种植,他们都以素食为主要菜品,而官吏与富贵之家或是统治阶层,因为节俭清廉亦或是宗教信仰,也都会食素食。在服丧期间,佛、道教等信仰,这种场合依旧离不开素食品。所以,后来古人将蔬菜和粮食评选为人们食用的必需品,也被当时的各阶层所接受认可。

在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实力较大的少数民族在中原逐渐开始建立自己的政权,形成了各个民族间的相互影响,文化也因此开始交流融合,也最终为后期朝代饮食风俗的盛事奠定了稳定的基础。胡汉民族之间的饮食交流、南北地区的饮食交流,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占据独有的地位。因为各个地区的民族融合,也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奢侈生活远超前代,社会上日益讲究饮食层面,宫廷、官员、富贾之户他们的宴席也开始朝着更深层次的发展,菜肴种类开始逐渐丰富,所以这也是南北朝的食物饮食文化的重要开端。

再从其他角度,分析魏晋南北朝饮食发展得到全方面发展的原因,不可否认,经济是发展的基础,虽然这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动乱时期,但由于后续曹魏统治者一统北方,开始实行屯田制度,使得经济逐渐复苏;后续南北朝时代,北魏再度一统,施行均田制度,经济逐步稳稳上升。南方地区,战乱通常较少,经济也因此获得自由发展进步,南北朝的经济实力,为饮食文化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也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统治阶级也在不断被更换、替新;这也使得某些统治者抱着及时行乐的态度,宫廷之风往往会流传到民间,因此,富贵门庭、朝廷官员都会纷纷效仿,这也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同时,上文也提到,民族间因为战乱而相互迁徙、融合,因此不同的饮食习惯相互融合,奶酪,乳制品等等先前是少数民族的的食物,但随着民族相融,也转变成汉人所食用。

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时期,胡食文化和汉民族食物文化也从先前的抗拒再到融合,直至最后到极大发展,客观的反应了民族的融合过程,同时当时的民俗习惯、社会消费心理状态也使我们从分析饮食文化的发展中所知晓。

苏轼与饮食文化之间的关系——由他的生平经历,为人处事,性格态度所告诉世人他对于美食文化的喜爱,传播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他的文化造诣境界极高,但他在生活中,同时也还是一位美食家,苏轼在创造诗集中所涉及到的饮食类型也可以说是不计其数,有写蔬果类型的,饭食的、饮酒种类的、茶种类别等等,他将饮食文化融入了雅致,注入了更为丰厚的文化底蕴。当然,苏轼进行此类创作也有很多因素存于其中,这与他的人生阅历、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并以走进精彩人生作为创作初心,展现了当时那个年代文人的良好创作风气。与此同时,这些饮食题材的作品也同样形成了特有的的艺术象征,并且这种范文的类型题材在创作中带有着浓重的儒、佛、道思想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热爱将个人的生活情趣极大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总是能够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发现美味乐趣,享受生活的精彩快乐,充满着一腔热情将极为普通的日常饮食看作是生命中的乐趣,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极大的乐趣。在我们看来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简单的饮食,但是苏轼仍能在平凡中看出不平凡,使自己在纷乱复杂的人生世界中活的充满精彩。

苏轼与人交善,他一生也交友广泛,在和朋友聚餐时,用美食增进与他人的交流、友谊。同时作为一名清廉的朝廷官员,对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朋友有诗人、官吏、农夫、渔民、猎人等等,在苏轼所创作的诗歌文体中,与友人互相赠送食物的记载是相当多的。同时苏轼还特别喜爱与好友一起品酒喝茶,也因此创造出不少诗歌情景,这是他享受生活中的另一方式,这是他的追求,精神消费。

在黄州任职时,不仅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更创造出了许多菜品,他喜爱自己动手从中享受生活乐趣,他发明了青菜汤等等,著名的东坡肉也是由苏轼而来。

苏轼是一位热爱生活,乐观开朗,追求生活品质的人,他曾受过最高统治阶级的任用,再后来却又遭到了极大的不公贬职,但他却一直有一颗平和的心,能够最大程度坦然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

在贬职期间,他的物资待遇是极其贫困的,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能省则省,但也因此激发了他的食疗,这不仅证明他热爱生活,同时又表明激发他的,也是环境使然。

虽然在穷困潦倒之地,但他并不是匮乏的,他的精神,才华,气质仍然没有被磨灭,他豁达的心态,平易近人的处事为人结交了众多好友,也因此,所产生的美食间交流,他的饮食文化观念更得提升。

苏轼的饮食文化观念不仅包含了对美食的热爱,更增剧了浓厚的文化美学色彩,直至今日,苏轼所研究的饮食文化和从中相关联的处世态度,个性精神仍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饮食作为最基础的生存之本,它同样也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因为地域广阔分布的原因,自然环境也相对复杂,从而产生菜系,例如地方菜,宫廷菜等等。他们的调味,烹饪,搭配等等都各具特色,十分讲究美感,给人精神、物质的极大享受。且在取名等方面也都极具内涵意义。饮食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已经愈变愈精细,国人爱吃,不仅是为了果腹,更是享受精神上的感觉,也希望我们能珍惜,去更好的感官。

参考文献:

《苏轼诗集》

《礼记礼运》

《中国烹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