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与欧阳修之间的缘分可谓是相当深厚,晏殊是老师,欧阳修是学生;又同在朝廷当官,且在文坛领域上又都是相对顶尖的,应该属于互相陪伴,相互提携的。对于后世之人来说,如此有相似点的两人应该会成为亲密好友,成为一段美谈,但在他们俩身上并未出现,欧阳修对晏殊非常尊敬,可是晏殊对其甚至于产生厌恶情绪,这不免成为了一大遗憾。

一、两人的早年经历以及他们的相遇相识

晏殊七岁便能写文章,曾一度被称为"神童",十四岁时,他就去参加了殿试,受到了宋真宗极大的赞赏,授其职位为秘书省正字,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进士,也是最小的官员,其聪慧才智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包括欧阳修。晏殊的词也是家喻户晓,常被世人传颂,仕途官职上,也是相当的顺畅,无丝毫波折,直至担任宰相一职,在众多文人官员眼中,晏殊的存在,简直就是"神",不仅文武双全,且做任何事都是如此顺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词在宋朝得到进一步的传颂主要依靠的也是晏殊,词之前都被他人认为是风流烟花之地才所用的吟唱之曲词,在古代封建体制下是很难被接受的,即使经过李煜等人的继写、创新、渲染,走进了文人世界,却仍然处于较低的地位,然而到了晏殊这却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北宋时期,有三人写的词,仍然多篇流传至今,那便是:晏殊,柳永,张先。柳永词相当不错,但是他始终为落魄文人,写的诗主题大都为男女情爱,通常流唱于烟花之地,难以登上其余的高层之地;张先呢,只是一个小官,纵使词写得相当不错,但官职较小,在古代这种无网络通信的时代,又有多少人能记得他的文章呢?

但晏殊与前二位就完全不同了,少年英智,后又担任宰相,他所作的词被人争相模仿、传颂,且与柳永不同,晏殊不需要写词谋生,故摆脱了男女情爱,都为文人之间的情绪惆怅、富贵闲暇的生活等等,文人自然可以接受,宋词也在此被大幅度流传、创写。

而欧阳修的境遇与晏殊大不相同,自幼丧父,读书时,没钱买纸笔,在沙子上模仿写字,长大后科举考试,第三次才得以入选,但幸运的是,在那次他遇到了晏殊。当时,二十四岁的欧阳修参加了礼部举行的考试,当时的考题是《司空掌舆地之图赋》,而晏殊,恰巧就是主考官。

面对这个考题,众多考生甚至都无法恰当的掌握题目中的含义,唯独欧阳修不光是准确扣题,所答的内容也是相当出彩。晏殊对此十分欣赏他,当即将欧阳修定为了"省元",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第一名,也就在此后,欧阳修对晏殊行弟子之礼,以他门生自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阳修中进士之后,在今河南洛阳担任官职,做官之余与一群文坛志士们相互切磋文才技艺,他的文采也是相当出彩,欧阳修的文章与晏殊的词还有梅尧臣的诗,被高誉为文坛三宝。

欧阳修的人生经历要比晏殊丰富的多,起初人生他的不顺畅,但经过不懈努力后,到达了文学大家的顶峰。他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是领先的人物,唐宋八大家之首便是欧阳修;且爱才、识才,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六位,都是他的门生,他可谓称得上是北宋文化的奠基人。

所以说,晏殊与欧阳修,他们两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知遇师徒、官员同僚、都属于文坛的风流人物,但他们俩后续的发展关系直至破裂,不禁让人大为遗憾、可惜。

二、政治见解的不同是二人关系破裂的矛盾的所在

庆历元年,边疆战乱,西夏进犯,当时欧阳修担任的官职是枢密使,欧阳修是一个文官,但他对于战事是密切关注的,欧阳修是希望去拜访老师了解一下边关战事,同时也希望老师不能因此太过劳累伤身,抱着这两个目的与诗人陆经结伴去看望欧阳修。谁知在晏殊家中,一点都没有边关吃紧的气象,反而饮酒作乐,在花园中摆酒,开怀畅饮,欧阳修对此大为意外,立马写下一首诗,名为《晏太尉西元贺雪歌》,诗中的意思饱含着学生对于老师的善意规劝,希望老师在国难当头,不要只顾着自己贪图享乐,肩负重任就要好好去为民众服务。

当时的天,下着雪,在漫天飞舞的雪景中,饮酒赋诗本是一大美景,而且也是文人之士最为愉悦的,最乐意去享受的,然而欧阳修所作的诗,在晏殊看来就是讽刺、挖苦、甚至于批评,批评身为国家重要大臣只顾自己享乐,全然忘记了边关戍守边疆的将领,使得晏殊不仅败坏了当时的兴致,更因此也背上了不顾天下安危的恶名,欧阳修的不知趣,不识趣,导致晏殊与他产生隔阂。

第二次惹怒晏殊,是在庆历三年的时候。晏殊在庆历三年时,担任了宰相兼枢密使,还主动向朝廷推荐欧阳修做官,但是万万没想到,此次的举荐,导致他们俩关系的深度破裂。当时北宋于西夏的关系尤为紧张,西夏不愿意俯首称臣,但是晏殊不愿意因此开战,主张退后妥协;但欧阳修认为皇帝应该出兵政坛,抑制西夏的傲慢之气,两人政见不合,甚至于晏殊当面责骂了欧阳修。

庆历新政的时候,欧阳修极力推荐新政,阻挡到了贵族的权益,遭到了当时其余官僚的不满,甚至于被他人诬陷,弹劾,直指欧阳修、范仲淹等人有党朋勾结,欧阳修的处事一律是只对事不对人,导致于晏殊几度下不来台,便想着将其调离京城。后续朝廷想要派遣欧阳修去担任河北都的转运使,孙甫,蔡襄认为欧阳修应当继续在朝廷中留任,但是晏殊却极力反对,要欧阳修外任,也因此遭到了弹奏,认为晏殊私心太重,看不惯欧阳修,晏殊因此被罢黜宰相一职。自此以后,晏殊对欧阳修的态度越发的冷淡直至反感。

三、究其原因还是属于两人性格不同,一个为道家无为而治理念,一个耿直谏言,执拗刚烈

晏殊性格平和,追求闲逸安适,不愿意去争、去抢,这是他的处事态度;崇尚道家,清静无为,垂衣治理,这是他的为官理念。但是欧阳修与之截然相反,性格耿直刚烈,有意见就提,有批评就会直接说出口,毫不忌讳。晏殊在职期间,也一度提拔欧阳修,但是欧阳修对于晏殊,即使知道对方是自己的知遇恩师,却仍然与其在政见不同时据理力争,导致晏殊常常下不来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欧阳修即使知道晏殊对自己的意见非常大,成见日益加深,但是欧阳修对此也无丝毫无想法去弥补或是进行改变,刚开始怎么说的,到最后还是怎么说的。在恩师晏殊逝世后,欧阳修仍然写了一首诗给老师,内容同样是对晏殊的为人处世的评价:"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他还是喜欢直话直说,晏殊的不喜欢他,看来也是有道理的。

两个政治见解不同,性格也如此不同的人,要想携手并进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他们俩的关系破裂,也正因如此所导致的,都有才华、都有较高的地位、涉猎领域也大为相同,但最后还是形同陌路,我们后人也只能为此惋惜了。

参考文献:

《宋史》

《邵氏见闻录》

《归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