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役中战败于日本,在日方的威逼压迫下与其签订了丧国条约。为此,中国的权威、地位急剧下降,中国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此后西方列强纷纷打起了中国领土的主意,妄想将中国据为己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开始大力侵略中国,试图瓜分中国这块香饽饽。而随着战乱的不断发生,战败后的屈辱条约,使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由此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1900年,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为由,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在中国大肆争夺领土、财宝,毁坏其建筑,其恶行令人发指。同年5月,以日本、俄罗斯、意大利、奥匈帝国等等为首的八国联军以剿灭义和团之借口实大举侵略中国。这场以义和团运动为缘由的战役开始了。

虽然当时中国的实力并不强,但那时的东南诸侯坐拥中国南方两江、闽浙、湖广、两广与山东等10省地区兵力,可是他们为什么会对八国联军侵华采取视而不见、漠不关心的态度呢?

在甲午战役过后,各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心思愈发明显,中方局势愈发恶劣。当时各国的外交官对清廷各种敷衍搪塞,导致双方沟通困难。西方列强一味地要求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另外在戊戌政变后外国使团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对新政权及慈禧太后新定皇储都持有蔑视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列强态度的转变,导致清廷误以为各国列强不满慈禧太后掌权,有想要复辟光绪的意向。但实际上,各国列强的真正企图在于中国领土,而他们所做出的种种行为也只是为了防止其他国家侵占更多。

随着列强的种种表现,更加加深了清廷此前的想法。而在华外交官的各种行为表现,使清廷更加确信各国列强有复辟光绪的意向,也由此造成了慈禧太后不愿再与外使团合作下去,进而改变了对义和团的策略。而随着列强镇压义和团的手段愈发残暴,引发了民众的不满,清政府迫于压力对各国列强开始"宣战"。

然而此时清廷的政治局面也非常不乐观,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之前,全国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都由清廷中央政府直接管制且各省督抚完全听命于朝廷,军权和财权也并不独立。

而太平天国运动一经爆发,清廷中央政府权威逐渐衰弱,传统的中央集权开始被架空。清廷的八旗、绿营不堪重任,接二连三的战败使得清廷不得不重新组建军队,军制由湘军制度替换了绿营制度,兵权的直接掌控者变成了督抚。

随着洋务运动序幕的拉开,清政府被迫允许各省督抚就地筹款。就这样,督抚的军权和财权开始独立起来,不用再受清政府的控制。清廷迫于无奈只得重用汉人,权力开始部分下放,汉族诸侯开始崛起。

因各省督抚的势力开始壮大,清政府与各省督抚的关系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清政府与各省督抚的权力失衡,这使督抚势力膨胀的局面开始出现。这番局面引起了统治集团的不安,清政府开始采取策略收复权力,但此时已经无力回天了。至此,清廷政权开始瓦解。

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慈禧太后曾以一纸诏令要求各省诸侯与清政府合作,一起同西方各国列强开战。在兵力衰弱,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东南各省的诸侯拒绝了慈禧太后这一要求,并且同各国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条约。至此,八国联军侵华战役大胜的局面已定,而后还签订了屈辱的丧国条约《辛丑条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时的复杂背景下,其实并不是东南诸侯对八国联军侵华视而不见,而是实际情况不允许他们动作。清廷统治时期,常年战乱不断,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更是损失惨重。更何况在兵力衰弱,资源不足的条件的下,又拿什么去和西方列强各国比拼呢?

况且从局势上来看,东南各省诸侯们也都明白,只要不和慈禧太后一起瞎闹,西方各国列强也不会随之发起全面侵华战争,清廷要保住自己的半壁江山,只有跟西方列强妥协才是唯一的出路。

并且西方列强的目标并不在于全面侵华,他们的目的是想彻底打开中国市场,用更低廉的手段从晚清攫取丰厚的利益。因此,东南诸侯只能选择保存自己实力韬光养晦,这样才有取得胜利的那天,而现在所能做的只有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