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凤文系中国知名财经评论员

曾一度成为商业银行“揽储利器”的结构性存款,其存量规模在今年前4个月突破12万亿元后快速回落。央行近日披露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9.42万亿元,比4月末高峰时的12.14万亿元下降2.72万亿元,提前1个月完成监管部门窗口指导的第一阶段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监管部门缘何压降结构性存款,细细分析便可找到答案。近年来,银行之间的“揽储战”可谓白热化。各银行机构为了揽储使出浑身解数,开办结构性存款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个别银行机构开办的结构性存款业务并未与金融衍生产品工具如利率、汇率、指数等挂钩,不符合监管规定,而是通过假结构性存款进行变相高息揽存。如此竞争结果,不仅提高了银行负债成本,导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上升,同时,在市场资金较为充裕的情况下,也导致一些资金违规空转套利,因此,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并及时出手对结构性存款增长过快现象进行整治也就不足为奇了。

今年3月初,央行曾下发《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应严格执行存款利率和计结息管理有关规定,按规定要求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等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并对结构性存款进行约束。6月份以来,监管部门对部分银行进行窗口指导,明确要求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严格规范揽存竞争,维护良好的存款市场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结构性存款已成为一些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揽储利器”,其规模的压降势必会给银行揽存带来不小的压力。据央行数据显示,此次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的主力来自中小银行。截至8月末,中小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较4月末下降1.95万亿元,降幅达25%。与之相比,大型银行仅下降7715亿元,降幅为18%。

面对当前资金紧张的压力,一些银行违规揽存的苗头又有所抬头。与传统给客户赠送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优惠方式所不同的是,部分银行开始用大额现金券代替常规礼包。有的银行对新增资产百万的客户最高可返8888元现金券。除了“送礼”、返现金券等活动外,部分银行还上调存款利率,以高利息吸引用户存款。有的银行规定,开通E钱包从他行卡转进1万元,即可享受上浮1.4倍的存款产品。有的除了上调存款产品的利率外,客户到柜台办理相关产品业务,还可获一份礼品等。

在当前流动性收紧,资产投放力度加大,负债端资金紧张,加之压降结构性存款的情况下,各银行机构为了争得更多存款,很可能会使出更多招数,搞揽存大战。揽存大战极易导致存款搬家,造成规模较小银行机构存款大幅波动,给支付安全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同时,也会导致银行负债成本的攀升,不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防止揽存大战的发生。

首先,银行机构要强化自我约束,规范揽存行为。《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违反规定提高或者降低利率以及采用其他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给客户“送礼”、返现金券等均属于采用其他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是一种违法行为,商业银行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为此,在存款的吸收上,各银行机构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严格约束员工行为,杜绝高息或变相高息揽存,杜绝采用其他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产品创新要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进行,杜绝逃避监管的伪创新。各银行机构要通过提高产品吸引力、深耕市场和客户、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等,来满足客户不同需求,吸引更多客户,赢得更多的存款。切勿剑走偏锋,走歪了路,最终受到监管处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监管部门要打好预防针,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各地监管部门要落实属地监管原则,加大监管工作力度,对于在揽存上出现的违规苗头,搞揽存大战的银行机构,要及时予以警示,采取监管提示、监管约谈、下发警告书等方式予以制止,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存款非正常搬家,避免出现支付风险。

第三,对违反法律法规的银行机构,监管部门要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商业银行法》第七十四条对商业银行违规揽存行为处罚做出了明确规定,对此,监管部门要强化日常监管,严格执法,对严重违法违规揽存的银行机构依法进行“双罚”,并公开曝光,提高行政处罚的威慑力力,对于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严厉处罚,严厉追责,切实维护好存款市场秩序稳定,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确保为实体经济提供优质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