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是由列宁一手缔造起来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成立,繁荣富强,再到最终的灭亡,原因太多。其实,苏联之所以灭亡其结构性的原因我觉得从哪一个角度看待苏联灭亡都有充足而理性的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农业方面,苏联将近70年的农业改革没有一次成功过,而每一次都给未来以更大的阻力,也留下了更混乱的国内制度。而这一次又一次的折腾,使得苏联在长达70年的时间里,不断颠破自己,造成了帝国崩溃性的结果。

俄国废除农奴,成功与失败交织的封建改革

众所周知,苏联本身的经济基础就不繁荣,农奴制改革一直不彻底,而且自然环境恶劣。1921年刚刚成立的苏联也有很严重的困难和压力,为了保证整体社会的进步和政权的稳固,刚成立的国家必须执行某种强制性的农业政策,我们称为是战时共产主义。列宁认为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后,资本主义虽然发展也创造了其必要条件,但是限制性很大,农奴虽然获得了自由,拥有的土地,但是所有的财富被剥夺的一干二净。

其实本质上依然加速了农奴的贫困和破产,使得很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成为最初的产业工人。而农民的积极性并没有持续调动起来,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短缺,土地大面荒芜,战时共产主义就是为了要解决这一问题。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是成功的。

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涉及到土地制度的改革,在现代以前都是十分困难的,甚至因为一场土地改革而导致国家混乱,政变崩溃。未来的苏联就是如此,但是沙俄却可以通过这种的形式,完成了封建时代最终的土地改革,并且能够保证自己的政权存在超过半个世纪,且依然是列强之一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是从历史观的角度来看,这种改革确实没有给俄国带来真正的未来意义上的发展,所以在这一方面来讲,改革是失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苏联的领导者,列宁自然认为这种改革是失败的,否则他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又或者现实的情况应该比当时更好。在苏联革命很长一段时间以内,农民都受到残酷的剥削,农业生产和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农民的赤贫严重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也无法获得充足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这场农奴制改革并没有使俄国的经济好转,影响到了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同时,在地理位置上,俄国处于高纬度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温暖短暂,也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虽然在列宁眼中,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是失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俄国依然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相比欧洲其他国家而言,俄国的农民所占有的土地依然是最多的,可以占到了全国80%以上。但是却没有任何能够引领当时农业生产发展力的力量出现。

战时共产主义与农民的抛弃反抗!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

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能够短时间内解决整个国家对内镇压和对外反抗,但是农业全盘集体化,盲目推行的结果就使得农业生产雪上加霜,遭到重大挫折。当时由于符合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事实,短期内确实促进了农业发展,但是由于脱离国情,急躁冒进,最终使得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余粮征集制在实施过程当中出现了严重偏差,导致大量农业资源被浪费,农民的积极性被挫伤。同时又正巧赶上1920年的特大旱灾,导致了500万人死于饥饿。

由于天灾和制度性的缺陷,使得广大农民对于征集制和禁止自由贸易的措施极为不满,甚至喊出了打倒苏维埃的口号,工农联盟面临破裂的危险。1921年3月,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种种弊端。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农业市场,可以交换所需物品,同时也不必强制性地按照政府的指令上交大部分的农业产品。

可以说,农民的积极性再一次被调动起来。但是,这依然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妥协,农村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虽然使农民开心,但是苏联这个国家必须要实现农业自动化机器化,才能够真正解决自身的农业发展问题。但至少在当时,现实问题得以解决,农民开始安心生产。然而不久列宁去世,斯大林掌权,对农业问题开始了进一步改革。

他认为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严重束缚了农民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根本没有办法掌握先进技术,无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足够的粮食,也无法满足工业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因此必须加速推进农业集体化,机械化。当时的国内环境照比列宁的时候要好很多,所以这一次没有遇到农村的民众激烈反抗,但是政策很快出现了偏差。

当时比较理智的布哈林认为粮食危机的原因在于政策,而不在于农业,农村和农民本身。并且认为当时的苏联基本经济基础和条件不符合大规模集体农庄的建设。但是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重视,投机分子又对其进行人身攻击,最终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在1927年提出了加速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可以说这个速度非常之快,完全忽视了国内的基本经济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地方完全采取强迫的方式搞突击运动,并且使用暴力的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一个人所掌握的生产资料以及个人的财富被剥夺,本质上是一起十分严重的掠夺。为了不使自己穷的一无所有,更不愿意将自己的财产随意被公有所掠夺,农民纷纷出卖自己的农具种子,杀掉自己的深牲畜,甚至个别地区还爆发了农民暴动。

即便如此,在铁腕整治之下,农业全盘集体化依然得以继续进行。在这一时期布哈林依然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应该加大投资和政策上的扶持,不能够一刀剪。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观点,从农民手中榨取工业化的基金。本质上是把农民和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的剥削对象。虽然这一观点被斯大林批判否定,但是部分采取了这一思想的主张。农业为工业做出牺牲是必要的,而且是合理的。从而也使苏联的农业改革进一步走偏,农民苦不堪言。

农业政策出了问题,苏联改革愈加混乱!

在1930年的集体化农业造成了严重的比例失调,斯大林不准对现行的农业体制进行调整改革,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当时的基洛夫认为应该调整一些激进的政策,农业政策才稍有宽松。但是由于斯大林奉行的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精神,所以,基洛夫遇刺后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良好的改革机会再一次夭折。

在1946年,东欧又遭遇到了特大旱灾,很多地区颗粒无收,乌克兰率先进行了农业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生产小队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但可惜的是,这种生产小队与苏联所认为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将违背而很快被扼杀。很多农业创新改革经验化为乌有,而当时的赫鲁晓夫为了讨好斯大林,进一步扩大集体农庄。

等到赫鲁晓夫掌权以后,又开始进行农业改革,改革的重点却是在初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粮食产量取得提高,人们的生存状况也得以改善,但并没有坚持,而是草率停止。造成了很多地区生态平衡失调。一些优质土地发生了沙尘暴和土地肥力大范围下降的问题。并且在1957年后,贸然宣布农业落后现象已经消失,农产品已经满足人民需要,开始削减对农业的投资,并禁止农民发展副业。

在五年以后,苏联的粮食生产并没有增加,反而缩减了1/4。不得不在国家之外大范围地进口粮食。改革彻底失败,苏联的下一任领导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自己的农业改革。但是,这场改革并没有使农业有任何改变,粮食依然不能自给自足,甚至进口的粮食高达4500万吨。从根本上否定市场调节,阻碍改革的深入,并且使旧制度逐渐顽固起来。戈耳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政治体制方面,对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不够,农业改革根本无从谈起。因此,80年代以后农业逐步恶化,是整个国民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

70年的改革成果,千万人被饿死!

可以说,1921年苏俄有500万人死于饥饿,1929年-1937年,集体化和计划导致了1500万人死亡,其中单单乌克兰1946年就有500万人。再加上其他地区的饥荒以及动乱。1946年苏联的农业产量是战前的40%,并在五三年出现了粮食赤字,被迫动用两百多万吨的库存。

且在此后数年动用国家的黄金储备从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大量进口粮食。而同时还在与美国进行全球性的冷战。在8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的基本生活状况每况愈下,普通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大约有1亿人。苏联民众最终对苏联彻底失望,在选举中纷纷支持其他党派,苏联制度也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