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进行到1940年7月,对整个反法西斯同盟来说,是最黑暗的一段时间。在欧洲,法国投降并“一分为二”,英国被赶回了“老家”;在亚洲,日本乘机迫使英、法两国,关闭了国际社会对华援助的陆上通道,使得中国的抗战更加艰难。

要知道,仅当时的滇缅公路就承运着对华物资总量的38%。对中国的全面封堵,让日本人看到了尽快结束中国战事的希望,这是为实施其“南下”政策的根本保障。然而,尽管法国答应关闭法属殖民地与中国的边境,但日本人依然不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英国关闭滇缅公路3个月是有协议的,而法国仅仅是口头答应,并未形成正式公文。也就是说,通过中越公路和滇越铁路,进入中国的运输线随时可以开启,再加上法国已经投降,日本有理由控制该地区,并彻底切断援华的最后通道。

其次,日本人看中了法属殖民地北部的3个空军基地。从那里出发的日军轰炸机可以覆盖云南,在中国的战略大后方,狠狠地插上一刀,并与中国战场上的侵华日军形成两面夹攻的态势,无论是从战术,还是心理方面,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更重要的一点,以此为中心,日本“南下”进攻的目标,如泰国、马来亚、新加坡,以及荷属东印度、菲律宾等整个东南亚,都将置于日军轰炸的半径以内。换句话说,拿下法属殖民地北部,是实现其“南下”政策的第一步,一举三得。

日本提出驻扎军队的要求,遭到法国维希政府的拒绝。在他们看来,同意日本人驻军就等于法国与中国交战,但又无力阻止其野心,双方都尝试在外交上解决。法国请美国出面警告日本,日本请德国从中斡旋,结果,美国和德国都很矜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日本的武力威胁,法国维希政府只好答应。但习惯于“下克上”的日军没等双方签订协议,就武力进驻了法属殖民地南部。说白了,就是侵略。谁知4天后的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同盟条约》,美国人再也坐不住了。

美国人出手,“黑暗中露出了一点光芒”。

1940年9月,随着德意日三国同盟的建立,轴心国的对外扩张更加有恃无恐,尤其是美国因中立法案而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其“南下”政策造成了远东局势不断地恶化。美国人看不下去,要出手了。

一是,日本人的野心,可以说是欲壑难填,一味地退让不可能解决问题。特别是日本武力进驻法属殖民地,不仅中国岌岌可危,失去对日军的牵制,后果不堪设想,而且美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菲律宾,也在其打击范围之内,随时可能沦陷。

二是,德国称霸欧洲的野心路人皆知,而英、法、荷等国在远东的殖民地,都将囊括在日本人的势力范围内。任由日本“胡作非为”的结果,美国将失去在欧洲和亚洲的所有市场,这对依靠外贸起家,并迅速壮大的美国来说,这些利益不能丢。

更关键的是,按照《德意日同盟条约》第三条的规定,“……如果三缔约国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这分明就是针对美国,再没有脾气的国家也不能容忍这一点。

随即,美国宣布禁止向日本输出废钢铁,并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的战争贷款,又增加了1亿美元的对华援助。为了更好牵制日本,美国派出军事代表团加强中国的抗战,甚至组建一支空军志愿队到华作战,这就是著名的“飞虎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增派一批军舰和飞机到菲律宾,加强那里的防卫力量,并开始与英国、荷兰共同商讨阻止日军“南下”的防卫计划。如今的菲律宾,俨然就是美国在东南亚的前线,这也充分向日本人表明了美国的态度,那就是“不要得寸进尺”。

老谋深算的丘吉尔看到美国人动真格的,也一下子来了精神,不仅大张旗鼓地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而且重新开启了支撑中国抗日的大动脉——滇缅公路。从这时起,美军走上了积极备战的道路,陆军扩编,海军造舰,一副大战来临的景象。

不管怎么说,美国一系列针对日本的措施,尽管多少迟了些,但还是犹如“黑暗中露出了一点光芒”,振奋着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抗战到底的信心。然而,美、日两国真正的较量,却延长了一年半,因为双方都未做好与对方开战的准备。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