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李斌发现,出行比以前更从容了。

从去年开始,他每次前往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只需“一张脸”便可快速安检、自助乘机。最快的一次,从出发大厅走到登机口,用时仅10分钟。

路面交通近来也让李斌省心不少。高峰时段,AI智能信号灯控“一张网”使路面机动车通行速度提升10%;碰上事故,还有“AI+非现场执法方案”远程调解、疏通拥堵。

有一次搭乘地铁,李斌坐上了深圳首批5G全覆盖地铁专线,还摸不清什么是5G的他,眼瞅着同车乘客丢了东西,工作人员通过AI图像识别几秒就锁定了失物位置。

这让李斌很新奇:“有点像电影里说的‘吃着火锅唱着歌’,哪哪儿都挺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图源:网络)

李斌的“便利感”,正被上千万深圳人口体验着。

在深圳大学城,学生们坐拥国内首个Wi-Fi 6标准无线校园网。千人规模的大礼堂实现了高密度网络覆盖和无缝漫游,随时可承载高质量视频及互联网访问;教室内,远程视频互动、基于VR的仿真教学不时开展,数字化提升使师生互动比例上升40%

疫情期间,深圳推广“互联网+医疗”服务,22家医院获得有关牌照,市民足不出户,小病小痛就能得到治疗;在该市智慧医疗服务支撑下,单名患者平均每次外出就医时间可节省40分钟,全市患者每年就医费用减少4000多万元。

在深圳,天气预报预测范围可精确到1公里。天空中云、雨、雾等图像数据经由5G实时传送到云端,再通过AI技术与气象雷达数据拟合,便可精准预测1公里范围内、未来2小时的天气变化。

此外,深圳的智慧政务系统也让市民办事变得省时高效:该市实现了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网上办事平台,超过7700项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指尖办理”,甚至有200多个事项被“秒批”。

40年间,南海边、珠江东的“小渔村” 变身国际都市,全市总产值从不到2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69万亿元。

而今天的深圳,有一组数据比GDP更引人瞩目:

全市已建成5G基站4.5万个,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约占全球1/10,首批总投资达472亿元的1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正在推进;“鹏城云脑Ⅱ项目”可提供不低于1000P OPS(每秒百亿亿次计算)的业界最强AI算力。

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理念引入中国的深圳,这次又有了新奔头——智慧城市

深圳市大鹏新区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图源:网络)

什么是智慧城市?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城市生命体”概念被首度提出。按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的说法,人们过去将城市视作“人工制造的物体”,而“城市生命体”则意味着,城市等同于一个生命,与人类同等共生。只有我们尊重城市,城市才会回以尊重。

所谓的“智慧城市”,是通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生命体”内部,使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深度融合——只有建立有效的数据联接,让城市每一根毛细血管都流淌着数字经济的血液,才能建设好“城市生命体”,孕育出美好城市生活。

在近年来大力助推深圳成为智慧城市样板的华为公司看来,智慧城市的命门在于数字经济,而数字经济的基础是联接和计算。通过使用由“5G、全光通信、物联网”构成的联接技术,和以“云计算、AI”为代表的计算技术,一张“能看、能用、会思考”的城市管理网,得以被铺设进深圳的“城市大脑”。

在华为全联接2020大会上,华为首次提出了政企智能升级的参考架构“智能体”,并宣布与深圳市携手共建“鹏城智能体”——

以“数据”为基础,融合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基、数网、数纽、数脑、数体”系列工程,打造数据驱动、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城市级一体化智能协同体系,进一步将深圳建设成“数字中国”城市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为“智能体”包括智能交互、智能联接、智能中枢、智慧应用4层架构。图源:华为

城市为什么要“智慧化”?

著名的“马斯洛模型”曾提出人类需求5个层次,将理论平移到城市数字化进程,则演进出4个层次的需求:一是基础设施,二是安全保障,三是行业数字化,四是城市智慧大脑。而上述所有城市发展需求,都指向了同一个愿景——兴业、惠民、善政。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浙江考察时指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城市治理面临多层次、多维度的“城市病”,而智慧城市恰是医治“城市病”的一剂良药。

以深圳为例,建立在5G智能联结之上的智能感知网络,可以对城市基本单元体征数据进行感知和实时回馈;能打通政府各委办局、千行百业等垂直体系的“烟囱”式数据体系,将各处数据互联,做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而当AI等技术融入到数据、应用中,则可把城市“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各个领域提供全场景智慧。

对市政治理而言,深圳市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已接入全市82套系统,汇集各部门100类业务数据,38万多路视频数据,构建了200多个城市生命体征监测一级指标,助力城市治理从“经验治理”向“科学治理”转变。

从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来看:“交通智能体”让出行可预见;华为Campus OptiX全光园区解决方案让远程医疗的延迟性大大降低;还有出行扫码、外卖配送、办事“零跑动”……

后疫情时代和新基建起势的双重背景下,智慧城市已从“锦上添花”转变为“刚需”。世界银行曾有过测算,一座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若实施全方位智慧管理,可使城市发展红利增长2.5-3倍

红利惠泽的,当然也是每一寸城市土地上的每一位居民。

智慧城市马斯洛模型(图源:华为)

“智慧深圳”的故事正被不断复制。

截至目前,逾500座中国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8-2019》显示,中国大量城市已经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准备期向起步期和成长期过渡

已为全球40多个国家、200多座城市提供过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华为,也和各个行业的“生态伙伴”一起,同步为北京、深圳、天津、苏州等大城市以及湖南益阳、安徽黄山、山西灵石、河北灵寿等中小城市建设“全场景智慧”。

在深圳市民李斌感受着智慧城市便利生活的同时,湖南益阳81个乡镇、1391个村庄的20万村民因“华为云+AI+物联网”平台而受益;兰州新区经由华为沃土数字平台赋能,建成西北地区目前最大的大数据产业园,网络资源集约化程度提升了8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或许是智慧城市不断发展的精义。

人类的下一段城市旅程,也因“智慧”而充满无限可能。

文/为言(品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