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人民日报》刊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山东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但现在已经不那么耀眼了。”

山东以北,有京津冀;以南,有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以西,有中原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一直以来,GDP排名前三的山东,几乎游离在各城市群、经济圈之外,直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0年9月25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指出山东要发挥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同时,在“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山东也明确了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奔跑在不同赛道上的济南和青岛,需要进一步明确定位,从而在国家战略中找到自身的“位置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凰探第738期

撰文/庄建成

审校/张慧

深度融入国家战略的山东

2019年9月,在郑州举行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个话题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四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首次“同框”,被明确为“重大国家战略”。

一年后的9月25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指出,山东要发挥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在沿黄流域7大城市群中,唯一处于成熟阶段的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具备更好的发展基础空间和资源聚集能力,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一直以来游离在各种城市群、经济圈之外的山东,终于迎来深度融入国家战略的发展契机。

山东省政府表示,作为龙头,山东仍需要从优化自身发展、发挥比较优势以及聚焦要素配置等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优化自身发展,解决黄河流域城市群发展共性问题这一方面,明确提出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一直以来关于济南、青岛的“地位”之争,似乎在省政府的表态中有所明确。

奔跑在不同赛道的济南、青岛

国家战略是区域发展的重要信号,虽然此前黄河流域在中国区域发展中并没有太多的“存在感”,但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势必会吸引到越来越多的优质要素。

复盘中国的几大国家战略可以发现,无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还是长三角一体化,都有北京、上海等“中心”带动,而在黄河流域,集群优势最明显的山东,最有可能成为国家战略的“中心”。

谈及山东,济南与青岛两座龙头城市一定不会被忽略。

在“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明确继续支持济南、青岛中心城市能级,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统筹推进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一体发展,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全国城市群发展中的位势。

不难发现,山东省已经从同时支持济南和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变为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济南来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山东融入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毕竟在沿黄流域的陕西和河南,已经拥有西安和郑州两座国家中心城市,在最为发达的黄河下游与入海口,也应有一座国家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的发展,日益成为未来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围绕黄河流域的发展,在2019年9月的座谈会上也曾明确指出:区域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集约发展,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近年来,济南规划实施跨黄河发展,在国家战略上反应迅速,面对这个难得的国家战略机遇,济南并不愿意错过。

以青岛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前景来看,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或许更加符合青岛发展的主旋律。

事实上,青岛发展目标的转向在此前早已有所表示。在2020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说道,青岛要“在服从服务全国全省大局、创建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竞争国家中心城市的赛道过于拥挤,山东融入国家战略也需要进一步优化自身发展,解决发展共性。因此,拥有海洋优势的青岛,将发展目标转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也是优化山东半岛城市定位、做大做强自身海洋优势的必然选择。

2019年,青岛海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56.5%,高于青岛市投资增速34.9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对GDP的贡献率再创新高,较上年又提高1个百分点,海洋事业带动了青岛经济社会发展。

当然,青岛在竞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也将面对上海、深圳、宁波、大连等沿海城市的激烈竞争,青岛也已做好布局。

例如将15个攻势中最先推出的“海洋攻势”升级为2.0版本,并提出通过推动海洋“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大幅提升经济规模和投入增速的新目标。

海洋蕴藏着青岛发展过程中最大的优势和潜力,辅以青岛蓝谷等具备海洋特色的功能区,在“海洋强国”的大背景下,青岛瞄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显然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准确研判。

从黄河到黄海,奔跑在不同赛道上的济南和青岛,都在为山东奏响“黄河大合唱”,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寻找突破点。

青岛如何找到“位置感”?

“黄河宁,天下平。”作为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黄河流域蕴藏着我国北方崛起的新动能。在日前发布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报告》中,青岛排名第一,龙头效应初显。

而对于明确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一新目标的青岛来说,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显然也是对全新定位的一次赋能,而在全新的赛道上,青岛亟需找到“位置感”。

事实上,在山东省政府2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已经对青岛融入国家战略指明了方向。

向北,青岛要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过去一段时间,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多次带队前往北京走访调研。同时,借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的契机,青岛与北京可以围绕金融领域和数字经济展开深度交流。

向南,青岛可与长三角城市群展开深度合作。作为同样是沿“大江大河”发展的城市,青岛与上海、南京等城市在借势国家战略发展的过程中,有极大的合作空间。目前,青岛与上海已就现代服务业进行深入合作,而作为“创新名城”的南京,拥有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众多新兴优势产业,青岛可以和南京就相关新兴产业进行深度合作,吸引所在区域的优质要素向青岛流动。

再进一步向南,粤港澳大湾区与青岛同样有巨大的合作空间。拥有高端服务平台的大湾区,在海洋科技应用以及海洋生物研发等领域有独特的开放优势,面向国际市场有广大的合作空间,而对正在极力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力的青岛来说,与粤港澳大湾区展开合作是提升城市层级的重要途径。

过去一年间,青岛派出多批干部前往深圳体悟实训,学习深圳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的思维和能力,着力改善自身的人才营商环境。

从产业项目到人才引进,再到营商环境的改善,青岛始终都在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尽力找到自身在国家战略中的“位置感”,着力发挥自身在国家战略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这样推介青岛。而他在解码北方的发展现状时也曾表示:“不是北方人不想改,是没找到开放的窗口,没有窗口就没有改革的内生冲动,就不足以打破旧经济的束缚。”

那么,在国家战略中积极寻找自身“位置感”的青岛,会成为这个“窗口”吗?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