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噶尔丹横出一杠,康熙帝丧失先机

中俄尼布楚谈判,从一开始就有噶尔丹的身影纠缠其中。

原本在康熙二十五年,即公元1686年,清朝方面已经取得了第二次雅克萨战争的胜利,掌握了边界争端的优势,一贯强横的沙俄方面,也派出了戈洛文·费要多罗使团,主动找上门来,请求谈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映雅克萨战役的油画

对此,康熙皇帝给中方谈判代表索额图定的基调就是,对俄国人扫地出门、毫不让步,谈不拢就继续打。

旨意的原文如下:

朕以为: 尼布潮(即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 ……否则,尔等即还,不便更与彼议和矣!

孰料,就在1688年夏,正当使团北上谈判之际,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大举入侵漠北蒙古喀尔喀部。喀尔喀的土谢图汗和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溃败之下,不得不率众南逃,投奔了清朝。

准噶尔古城遗址

清廷使团的路线要穿越战区,眼见“溃卒布满山谷,行五昼夜不绝”,兵荒马乱,无法前进。康熙只好下令,全体折返回京,另行派人通知了沙俄方面,简述了使团中途受阻、无法成行的原因,总之就是一句话——

我家里有事,咱下次再约。

不得不说,一场优势十足的谈判,就这样被战乱耽搁,清朝方面在气势上,先短了三分。

一个附带的后果是,喀尔喀蒙古方面原本在北线防备沙俄的军事力量,全部撤出,消耗在了抵御噶尔丹攻势的西线,后又跟随土谢图汗南撤。当噶尔丹因为内乱而撤军后,原本就虎视眈眈的俄国人,迅速填补了这一大片区域的势力真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方谈判代表戈洛文

戈洛文乘虚而入,修筑工事、增设兵力,调运粮食和大炮,疯狂镇压当地蒙古牧民的反抗,强化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这都给日后的尼布楚谈判增加了筹码。

到1689年年初,戈洛文在给国内的报告中,兴致勃勃地谈到,他们绑架了8名蒙古领主,收拢了“一千多帐篷”,扣押了他们的子女亲眷作为人质,强迫他们签订了条约表示“归顺”……

当年夏天,双方在尼布楚重开谈判之际,当地抗俄斗争的火种大部分已被扑灭,戈洛文利用这个时间差,给自己打造出了“主场优势”。

02 信息不对称,平等谈判也被动

噶尔丹何方神圣?

不得不说,此人身份显赫,能征善战,也不失为一代枭雄。

噶尔丹出身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王族,幼年时在藏地修习佛法,深得西藏宗教领袖的赏识,史载:“特重嘎尔旦,所语密,虽大宝法王、二宝法王不得与闻”,换句话说,就像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得菩提祖师的赏识,三更半夜引他来,传授七十二般变化。

影视作品中的噶尔丹形象

噶尔丹后被确定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温萨活佛的转世,取得了显赫的宗教地位。当他从西藏返回准噶尔部后,凭借王族和活佛的双重身份,加之过人的胆略和军事才能,南征北战,逐渐统一了漠西蒙古,还向南吞并回疆,向西侵夺哈萨克,据《清圣祖实录》记载,那时的准噶尔:

攻取降服者一千二百余城,乃习于战斗之国也。

当康熙皇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之时,噶尔丹也虎视眈眈,瞄准了东土之地。当时,满清政府已基本收服漠南蒙古诸部,甚至出现了“满蒙一家”的局面,漠北蒙古却是若即若离,大致维持一种不太牢靠的宗藩关系。

于是,先吞并漠北蒙古诸部,断大清右臂,再携众南下,逐鹿中原,成为噶尔丹的不二之选。

漠西蒙古准噶尔、漠北蒙古喀尔喀与清帝国

在这一过程中,噶尔丹确实和沙俄有所勾结,但如果说他和戈洛文战略协作,出兵助战,共同为尼布楚谈判造势,也与史实不符。

事实很简单,噶尔丹突然东进,威胁清朝的同时,却也打乱了沙俄在喀尔喀蒙古鲸吞蚕食的节奏,侵占了一部分俄国势力范围。沙俄方面自然强烈不满,当即停止了对噶尔丹的军事援助。

至于清朝这边,吃亏就吃在信息不对称,并不清楚此间过节,反而轻信了噶尔丹方面的虚张声势,错误的判断,准噶尔和沙俄沆瀣一气,一时难以应付。康熙皇帝高估了对手的实力,没有在第一时间支援喀尔喀的抗准斗争,反而退避三舍收缩自保,还阻止了蒙古阿拉善和硕特等部落,支援喀尔喀的军事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熙帝坐像

结果就是,喀尔喀方面独木难支,很快沦陷,清廷失去了一大块可以争取的势力范围和切实的抗俄屏障,紧急集结的大军,被牵制在漫长的内外蒙古边境上,处处守备,朝廷一方面消耗大量军费和粮饷,另一方面,还要安置蜂拥南下的大批喀尔喀难民,给噶尔丹接盘。

在这个节点上重启划界谈判,对清朝来说,真不是好时机。

03 你怕我也怕,草草来签约

到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也就是1688年年底,眼见噶尔丹退兵而去,清廷这一次主动派人送信到雅克萨,提出与俄方恢复外交谈判。1689年初,戈洛文的使者来到北京,商定在自家“主场”:尼布楚要塞举行会谈。

噶尔丹方面虽然退兵,却还张牙舞爪,叫嚣要康熙帝交出喀尔喀的土谢图汗和逃难的部众,清准战争呈一触即发之势。黑云压城城欲摧,康熙再也不能坚持最初对沙俄的强硬立场了,这一次,他给索额图划定的底线是:

今以尼布潮(楚)为界,则鄂罗斯遣使贸易,无栖托之所,势难相通。 尔等初议时,仍当以尼布潮为界,彼使者若恳求尼布潮,可即以额尔古纳为界。

在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边,眺望对面的俄罗斯

不得不说,康熙皇帝虽然信息闭塞,头脑还是清晰的,知道沙俄一手要土地,还有一手要贸易,如果失了雅克萨再失尼布楚,那么非但寸土不得,贸易基地还没了,必定气急败坏不肯干休,于是选择做小幅让步,退到额尔古纳一线,也算有理有利有节。

因此,索额图初见戈洛文时便狮子大开口,提出以勒拿河为界,其实也有点外交讹诈的意思。

索额图最初的划界方案

康熙索额图们不知道的是,沙俄方面,屁股坐的其实更不安稳,就在清朝和准噶尔剑拔弩张的时候,俄军正远征克里米亚,和奥斯曼土耳其打作一团,绝不愿再和清朝翻脸,两线作战;就在戈洛文和索额图唇枪舌剑之际,17岁的彼得一世,也正率领他的“少年军”,镇压了异母姐姐索菲亚策动的射击军叛乱,后把索菲亚关进修道院,彼得才得以亲政,攘外必先安内,他哪顾得上万里之遥的东方大国?

于是乎,双方是麻杆打狼——两头怕,各有退让也各有所得,匆匆忙忙间,便签订了现在存世的《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会场情景模拟

对比三十多年后,中俄划定中段边界的《恰克图条约》,这《尼布楚条约》简直粗疏简陋得令人发指。条约的文本有三种:拉丁文本、满文本和俄文本,因满清与沙俄都不通晓对方的语言,因此实际有双方代表签字盖章确认的,仅为拉丁文本,其他两种文本只作为文书交换所用。而满文、俄文和拉丁文本,分别译成汉语后比对,措辞上又有不少出入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尼布楚条约的拉丁文本

再如,《恰克图条约》的划界,更像是经过了精密测绘的近代勘界合约,引入了人工标志物,在边境线上详细标明了清朝的63个鄂博(又译作敖包,也就是作路标或界碑之用的石堆)和对应的卡伦(哨所),还对贸易往来、边界交往、出入境管理等等具体事务,作了明确规定。

对比《尼布楚条约》那边,还是粗放的以山脉、河流等自然标志物为分界线,条文也很粗放简短。

当然,这并非是雍正比他爸康熙更细心,而是当年双方都着急签约,整个尼布楚谈判只进行了一轮,为期16天,经过了3次全体会议,就达成了协议。

那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这条约究竟便宜了谁呢?

04 谁讨便宜谁吃亏?

纯粹以今人的观点评判古代,其实很不公平,比如华盛顿蓄养黑奴,孔夫子歧视女性,放在今天都是政治错误,要当过街老鼠的。但清朝之前的中华帝国,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和“领土”的概念,只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过这“天下”大了去了,“王土”也不见得都能实际控制,远处的便实行羁縻政策,更远处的,准予独立,但要纳入宗藩朝贡体系。

天下五服之地

打个比方来说,有实际控制的直营店;也有边远地区松散的加盟店,这便是羁縻地区,自主经营、来去自由,即所谓“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再不济,做我的藩属之国,好比我成立一个行业协会,只要你入我的行会,叫我一声大哥,上门来送红包,咱都给你加倍发回去……

羁縻地区与藩属国

因此,历史课本里的历代“疆域图”,是不能当做现代意义上的“国界图”来解读的,而更像是一个大体的活动范围,或者说,是势力范围,至于这个势力范围,是否在中央政府长期稳定的实际控制下,那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如前所述,在尼布楚和谈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对清廷来说,是游离在“行会会员”和“加盟店”之间的关系,远远不是漠南蒙古“直营店”的实际控制关系。

当年满清入关后,全力南下发展,对外东北地区的实际控制程度,未必比沙俄强。例如尼布楚城,很早就成为沙俄的贸易枢纽,沙俄在此保持了长期的军事存在;雅克萨城,在顺治初年便被沙俄占据,修筑了城堡,成为在黑龙江流域殖民扩张的军政据点。

俄国人修筑的雅克萨城堡

当然,按照“自古以来”的原则,中国使团提出,争议地区属于喀尔喀蒙古旧地,喀尔喀汗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是臣服于中国皇帝的,从而痛斥沙俄的侵略行径。但戈洛文也回应道,喀尔喀蒙古确实归顺了中华帝国,但他们只是逃难过去的,没有把土地也带去,这片土地,已在一年前被厄鲁特王(即准噶尔的噶尔丹),从喀尔喀人手里夺去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俄国人认为,是自家在尼布楚谈判中吃了大亏。因为他们认为,雅克萨已经殖民开发了近四十年,签约后俄国人必须拆毁城池,卷铺盖走人,损失极大,而贝加尔湖到额尔古纳之间的区域,当时也是由自家实际控制,不能算是清廷的让与。

尼布楚划界示意图

对于清朝来说,索额图守住了康熙帝划定的谈判底线,为即将到来的与噶尔丹的决战稳定了后方,清朝也不能算是吃亏,只是说,因为信息闭塞,没有讨到太大的便宜。

当然,按照中华传统观念,清朝少了一块荒服之地,有失皇朝天威,但因为前期并无实际控制,故而实际利益并无损害。

至于噶尔丹,无意中搅局了中俄的边境大博弈,但因为野心爆棚手伸得太长,成功的将康熙的目光引到了自己身上,从而拉开了持续70年的清准战争的帷幕。这便是另一篇大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