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长繁杂的岁月里,总有一些东西在逝去,一些东西被留下。

在现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鲜少有人会再提及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提及治学的纯粹,而在多年前中西文化在中国交融碰撞的时期,一些人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真地,一些人则推崇西方文化思想,两者僵持不下,却使得中国的学术界、思想界开启了一个新的局面。

学者王国维生于那个时期,却也选择自尽于那个时期。

这个被称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的人物,终其一生,该是如何在沉浮中度过,又是如何坚守他心中的那一片精神净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容赴死

北京的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不是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却因为一个人的逝去而被铭记。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和往常一样早起盥洗,用完早餐后到学校办公室给毕业研究生认真地评定成绩,随后和办公处的主任一同谈论下学期的招生事宜,相谈许久,一切如常。

走出办公室后,王国维雇了一辆黄包车到颐和园,他径直走到昆明湖的鱼藻轩前,抽了一根烟,随后跃身跳入昆明湖中自尽。

园中的工人听闻声响赶来,但彼时王国维已气绝身亡。

一位大师级的学者,就这样以投湖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结束了51年的岁月,也结束了一个精神符号的跳动。

他人回忆道,王国维自尽的前一天参加师生的叙别会,和往常一样与别人谈话,下午因为有学生要到他家中拜访,他急匆匆地回家,晚上熟睡如常,没有一点焦灼和恐惧,平静得有一种拒绝生还的决绝。

自尽大概是王国维早已做出的决定,只有坚定的人,才会那么从容不迫。

死志

王国维留下一封遗书,书信中只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这短短十六个字,可让人猜测他死因的线索。

对于他的死,旁人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殉,有人说是为了躲避债务,还有人说是因为对政变的恐惧。

但无论如何,世间都少了一位难得的大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王国维的葬礼上,梁启超、陈寅恪、吴宓、梅贻琦等学者教授皆带着悲痛的神色出席,当中,只有陈寅恪一人着黑色长衫。

他王国维的灵前行跪拜之礼,因为只有这样传统的礼节,才能与王国维这样一个镌刻进传统文化里的人相匹配。

陈寅恪大概是真正能理解王国维所秉持的文化精神的人,也只有他提出,王国维是为文化信仰而死。

他人皆知王国维著名的论作《人间词话》,知道他所提出的学问三境界说,但都不甚了解他真实的一生和真实的思想内核。

一代大师

王国维出生于浙江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就浸染在书香气息当中,却不幸3岁丧母,缺少母爱,也缺少手足言行之乐,于是养成了孤僻、内向、固执、不善交际的性格,但他少时便沉溺书海,整个屋子的书都是他的精神养料。

别的孩子嬉戏打闹时,他只在一旁捧着他的书,从早到晚只是在看书、写东西,丝毫不理睬其他的事。

长大后,王国维和别的世家子弟一样,在父亲的督促下参加科考,以求进入仕途,光耀门楣。

王国维在16岁时考取秀才,被推为“海宁四才子”之首,有少年之意气,但他却不喜科举,厌恶八股文,无心仕途,甚至有一次在考场上交了白卷,所以在仕途路上无寸进之举。

父亲只觉得他是个胆小、任性、内心冲突的少年,却不知他的“不肯入时流”,正是想追求纯粹学问的决心所在。

1894年甲午战争后,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想传入中国,王国维深受其影响,关心时事、研读西方政书,也接触西方的哲学、美学等学说,兜兜转转之后得以前往日本留学。

在此期间,王国维专攻哲学,叔本华、康德、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都深深感染了他。

此外,他还攻读西方心理学、教育学、美学、逻辑学等学说,结合先秦诸子及宋代理学,用西方的一些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古学。

30岁之后,王国维专职文学,向国人介绍但丁的诗歌、托尔斯泰的名著、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等。在这一时期,他还对美学、中国词学进行深入且独到的研究,写出了《人间词》、《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等著作,视野开阔,极富创造性,对中国的学界影响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史学的研究上,王国维涉及殷周研究、辽金元研究、敦煌研究、甲骨文研究等多个方面,且成就显著。

他首次将甲骨学由文字学演进到史学,并且首推称为“二重证据法”的考证方法,将中国传统考据方法和西方科学两者有机结合,论断严密,能够得出崭新的结论。

他的方法备受推崇,并且在史学上开辟了全新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哲学上,王国维不仅在中国传播了西方哲学,更是建构了中国哲学学科,即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来梳理中国哲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现代教育学科。

而多年以来,王国维也勤于著书,将所得成果都写成著作,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诸此种种,王国维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卓越,贡献之显著,是常人无法比拟的。

在学术界,他无疑是一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学者,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又结合西方的理论。

精神符号

1923年,王国维经人推荐,以区区秀才之位进入南书房成为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之一,有幸窥得宫内的大批藏书,这令他很是激动,一直都惦念着溥仪的知遇之恩。

次年,“北京政变”发动,溥仪被赶出紫禁城,王国维把这当作奇耻大辱,誓要以死,但被人强力阻止。

殉清

此时的王国维是他人眼中的前清遗老,但与其说他眷恋于前清,不如说他坚守于过往的传统文化。

那些流传千年的,纯粹的文化精神,是早已镌刻进他生命的东西。

他坚持自强不息,坚持人本主义,坚持礼治精神,可在时代洪流面前,这像极了螳臂当车。

1925年,王国维受聘于清华大学担任研究生导师,在校内享有崇高的威望,桃李遍天下。学识渊博如梁启超,也十分佩服王国维的学问,甘居王国维之后。

在教育方面,王国维充分体现出了以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进中国美学、文学理论的思想,独具一格,令学生受益匪浅,贡献巨大,培养出了如王力、吴其昌这样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学者,而他视学术为生命的治学态度,更是影响了无数学子。

在清华大学中,沉默寡言的王国维是一个独立特性的存在,在那个已经受西方文化浸染的社会,王国维还自顾自地留着长辫,穿着大袍,戴白棉布瓜皮小帽,勒着粗布腰带,俨然一位老先生模样,与他人格格不入。

他留的辫子却不是因为忠君、忠于朝廷,而是他自己想保存一个属于传统文化的象征标志,这是他精神品格的体现。

作为一位国学泰斗,王国维自有一种坚守传统的骨气,但放在迅速发展的社会潮流中,王国维又显得有一种悲剧色彩,这种悲剧的选择,大概注定了他悲剧的结局。

这位坚守传统文化精神的伟大学者,一生也都在痛苦的沉浮中度过。

童年丧母、青年丧妻、壮年丧父、中年丧子,后来还与挚友断交……人生的所有生离死别王国维在不算长的岁月中都经历了一遍,再加上时局动荡使得他与其他人一样,多年间都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这些苦痛都加剧了他内心的抑郁,也更使他视学术为生命。

所以,王国维的自尽,说是为了传统文化殉节也好,说是为了告别痛苦的人生那倒也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国维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后的一个精神符号,他就像是时代最后的一盏灯火,用尽全力去为传统文化精神的楼阁增添一份闪光。

在缅怀这样一位大师的同时,我们还要将他这样的精神传承下去。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