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者提问:将军你好,我是一名大二的女生,提问的话题关于友谊。

我在高三那年受到了朋友的背叛,她偷了我的手机,背着我偷偷玩,最后她跟我绝交了。

这件事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经历的一次重创,十分痛苦和怨恨,在之后的几个月里,每次想到这件事都会大哭一场,但在家人的疏导和陪伴下,我的心情好了很多。

我一直没有从那件事情中走出来,对现在的交友造成了很多困扰,交朋友的过程中我没有安全感,总担心对方不是真心对我好、想要控制我、不关心我。

大学宿舍里面我有一个要好的朋友,但是我们一直相处的不太融洽(多半是我的原因)。

我们总是闹矛盾,因为她虽然温柔但也大大咧咧,我们没有共同爱好,她喜欢跳舞、吉他,我喜欢学习、独处。

在之前的不愉快中,我总是想到我们会绝交或再无瓜葛(有点极端),每次闹矛盾后都是我告诉她我为什么生气或者不等她一起走,她总说她是一个对别人的抵抗从不服软的人,也是对别人的服软从不抵触的人。

之后就继续相处下去,直到昨天她没有叫我一起吃午饭(平时我们都会一起或者说一声),我心里有点不舒服,没有和她说话,她也不理我,我们都无话可说,但又都生气,更重要的是对这段友谊的深深的失望。

所以我想问问,将军,是我的经常性闹矛盾把她伤害的太深吗?我该怎么从朋友背叛的伤痛中自救?

将军答:

看完你的提问,我的第一反应是,你在拿着显微镜看你的朋友和友情,别说是友情经不起细看,爱情、亲情,人生的任何关系,都经不起这样微距的观察。

带着这样的心态交朋友,是很累的,你累对方也累。 我觉得根本原因不在于你之前受的伤害,而在于你认为友情里不能有伤害,不能有背叛。

直接点说,友情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背叛和伤害,这是你走进任何关系前都要做好的心理准备。

因为所谓的“背叛”和“伤害”,都是以自我感受和自我认知为基准的。

以自我为中心出发去衡量任何“我”以外的人和事,你会发现大多都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所以,调整交友目标吧。

不是所有关系都能从一而终,我们交友可以是为了暂时同路的快乐、幸福、共鸣、陪伴,而如果两个人都能珍惜每一个快乐共鸣和陪伴的片段,也就能实现从一而终了。

再说说友情中的相处方式,你的诉求是在友情中获得安全感,希望对方真心待你、关心你。

这也是很多人想要在人际关系中获得的,但你的获得方式是把人推出去,或者说是被动的、像个考官一样在检视对方。

她没叫你一起吃饭,但你可以叫她一起吃饭啊。你没有那么做,就是想让对方主动证明她在乎你、关心你,而对方没那么做,你又用生气的方式“惩罚”她。

想要一棵树,应该先去栽种它,而不是看到一棵树,把它据为己有再改造成你要的样子。

如果你释放善意、包容、主动,你获得安全感、关心、在乎的可能性才更大。 当然,这可能要说回你过去受到的那次伤害。

能先

因为被一个朋友欺骗伤害,而觉得以后交朋友可能都会被控制、被欺骗,这在认知心理学中的“不合理信念”里可以归类为“过度泛化”,把遇到的一个小概率的事件,当成一种大概率或绝对的必然。

就以我最近看到的一个数据为例:

“根据中国注册机动车车辆、每个人平均每天出行时间、保险公司理赔情况、医院治疗病例、中国人口、城市道路规划、平均寿命及大数法则等,综合得出,每个人一生出交通事故的概率为99.8723%。” 相比之下,一生中遇到一个偷手机的朋友,远比一生中出交通事故的概率要低得多,但我们还是要让生活如常对不对?该出门还要出门对不对?

所以,又有什么理由因为一个小概率事件,拒绝掉获得友情的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