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年54岁,与病毒交手29年,从抗击非典到援非抗埃,成功研发出重组埃博拉疫苗,到这次新冠疫情爆发,到武汉和所有人站在一起抗击疫情,为新冠疫苗的研发白了头。

曾经的浙大学霸,清华校花,如今的女将军、人民英雄,陈薇院士的前半生,活成了大写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病毒交锋29年

Hero

最近,#陈薇 研发疫苗半年头发由黑变白#的消息登上了热搜榜。

这条热搜的缘起可以追溯到这个九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钟南山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张伯礼、张定宇、陈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四位抗疫英雄中,陈薇是唯一的军人。

陈薇院士被授予“人民英雄”荣誉

当时坐在电视机前的陈母,一眼从镜头里看到女儿的青丝变成了白发。

“老了,以前(女儿)头发没那么白。以前在抗击非典和埃博拉病毒的时候,头发都黑的,没一根白的,这次她是太操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自微博 陈薇院士母亲看着女儿说“她头发变白了”

视频发布之后,全国人才得知,陈薇院士这次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研发疫苗,短短半年时间,头发就变白了。

网友纷纷心疼:

“看到爸爸妈妈看着女儿说头发白了的时候,想哭......”

“54岁,陈薇院士还很年轻,只是真的为了疫苗研发,耗心竭力,有这样的英雄守护我们,我们太幸福了!”

“非典疫苗,埃博拉疫苗,新冠疫苗,这才是真正的女性脊梁!”

网友评论,图片源自微博

疫情爆发时逆行去往武汉,

为研发疫苗头发变白,

她是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

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中国女将军之一:陈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自新华社

看着眼前梳着一头干练的短发,身披一身戎装,气场强大的女将军,你也许让很难将她和当年那个长发飘飘,热爱文艺和跳舞的清华校花联想到一起。

陈薇,1966年出生于浙江兰溪,在科研上流露出的学霸气质,在学生时代已经凸显出来了。

念大学时的陈薇

本科她念的是浙江大学大名鼎鼎的化学系,陈薇念书勤奋用功,四年的学习之后,她成为化学系唯一保送清华读研的学生,进入清华大学之后,和其他同龄女孩一样,她喜欢文学和舞蹈,是个文艺气息浓郁的姑娘。

那时的她留着一头长发,几乎能满足少年们对文艺女孩的所有向往,但同时呢,陈薇在化工系里,论学习和科研,姑娘都是佼佼者。

毕业时,深圳一家企业早早地向陈薇抛出橄榄枝,高薪,工作都敲定了,不出意外,姑娘今后会过上十分优渥的生活。

清华园里的陈薇

去了一趟军事医学科学院,姑娘就改主意了。

1990年12月,陈薇去了军事医学科学院一趟,取实验所需的抗体,当姑娘踏进科学院的实验室,看到各种科研设备,就有点热血沸腾了。

陈薇院士所在的生研究所

这所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命令组建起来的科研机构,是总理得知美军在朝鲜战场使用了细菌武器之后,召集全国的人才组建的,但是陈薇毕业那年志愿投身其中的年轻人并不多。

陈薇做了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义无反顾地放弃了“有钱途”的高薪工作,选择了在1991年4月入伍,做起了清苦寂寥的科研工作。

曾经喜欢唱歌跳舞写文章,喜欢热闹,喜欢留长发的姑娘,从此将科研的实验室当做了让自己生命发光的舞台。

“有同事转业前跟我说,陈薇,你少搞些魔鬼课题研究,但我眼里总也去不了炭疽、鼠疫、天花、埃博拉这些烈性微生物。”

部队的生活很苦,从一名文艺细胞满满的姑娘变身成军人,这样的身份转换换作谁都可能需要长时间地适应。

当别人都开始拿着比自己高百倍的薪水,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经历各种社会繁华时,陈薇只是几年如一日地守着实验室,和各种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打交道。

“即便如此,我的军心也从没动摇过......”

身边的人也给了她温暖的陪伴和有爱的支持。

陈薇和丈夫麻一铭是在她去泰山的火车途中认识的,对方比她大12岁,是青岛一家啤酒厂的技术员,一路上两人很聊得来,下车前,麻一铭要了陈薇电话,对她展开追求,世俗眼光里,从年龄和学历俩人都不配,陈薇压根不管那么多,感觉来了就跟麻一铭领证了。

婚后麻一铭也把她宠上天,

从不让她沾一点家务:

“那是浪费你的才华。”

不用为生活的事儿操心,

陈薇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科研上,

即便科研生活孤独又单调,

但她蓄势待发着,

相信自己的研究终有一天会派上用场!

2003年,非典肆虐。陈薇36岁,刚刚晋升为研究员,博导,作为国家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员,她并不知道,自己将面临人生第一场与病毒的大战。

那时候,对非典病毒,全国人一无所知,为了对抗病毒,必须知道它究竟是什么,陈薇和所在团队每天埋首在实验室。

那会儿没有像现在这么好的防护条件,但再怎么样也得上,跟“非典”近距离接触是家常便饭,总算日赶夜赶地,陈薇和团队在国内率先分离出了病毒,了解了非典的本质究竟是个啥。

和病毒赛跑的时间里,

她经常无法回家,

儿子想她了只能在电视上看妈妈。

好在,在不断地实验中,

她发现一种干扰素可能对预防非典有用,

在全国很多医护感染的情况下,

陈薇第一个钻进了负压实验室,

为和病毒赛跑,

尽快地找到能够预防非典病毒的药物,

一般去负压实验室会缺氧,头疼,

五个小时就要出来透透气,

陈薇则是一呆就是8、9个小时。

终于在2003年4月28日

研发出“重组人干扰素ω”,

而就是这个小塑料瓶里装的药物,

成就了1.4万医护人员

无一例感染非典的奇迹。

一夜之间各种荣誉都跟来了。年度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陈薇也头一回进入了大众视野。

“像我这样长年累月在实验室的人,一下子被推到了聚光灯下,出现在公众视野,很多人都会觉得会有幻想和迷惑,幸好,我的心态一直没有变化。”

37岁一战成名之后,陈薇与病毒交手才正式开始。

2004年,埃博拉西非非洲肆虐,病死率90%,陈薇怕了,因为如此可怕的埃博拉距离祖国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而已。

从那之后十年时间,她带着团队研发埃博拉疫苗。

2014年,

当所有国家都对那里避之不及的时候,

陈薇带着团队去往非洲一线,

因为“只有去疫区,

才可能以最快速度研发出疫苗”,

前面十年的功夫没有白费,

她冒着生命危险做的疫苗研究也有了回响。

2014年9月,世界上第1支

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诞生,

这也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走向世界的疫苗,

陈薇还因此获得了

“埃博拉病毒终结者”的名号。

大爱无界,陈薇说,

“我不希望孩子们的童年因为埃博拉、

非典这些病毒失去色彩。”

时间回到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袭击了我们。

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陈薇院士带领团队奔赴武汉,连夜搭建帐篷式的检测实验室。

2天后陈薇就和同事们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

1月30号就利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

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

实现了新型冠状毒的快速检测。

意味着新冠肺炎确诊的速度被直接加快了。

2月26日,第一批疫苗在生产线上下线。那一天正好是陈薇的生日。

据光明日报的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

7月20日,陈薇院士团队完成疫苗二期临床试验接种的508位志愿者,试验结果显示,89%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99.5%的受试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95.3%受试者产生了中和抗体,根据我国《疫苗管理法》,这疫苗已经满足应急使用的技术要求。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消息,8月,由陈薇院士团队及康希诺生物联合申报的新冠疫苗专利申请已经通过,这也是我国首个新冠疫苗专利。

在接受央视采访时,陈薇院士接受采访时说道,疫苗按照国际规范,国内法规研发,已经做了它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可大规模生产的前期准备工作。

这也意味着“只要我们有需要,只要相关部门许可,中国人就能到了终结新冠病毒的最有力武器。”

“专利是我们的,原创是我们的,所以我们在任何场合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包括后续在疫苗的开发、应用。”

果敢、雷厉风行,我们拥有陈薇这样的科学家,感觉就拥有了最大的庇护和安全感。

奔赴武汉后,陈薇院士剪了四次头发,刚开始去,理发师问“你这个头发是不是染过的,又黑又亮。”

到了四月份再去剪头发,对方就惊到了:“怎么一下子这么多白头发?”

一夜白头并不是来源于电视剧的夸张描述,当一个人殚精竭虑的时候,头发忽而变白,会真实地发生。

小半生都在和病毒交锋的陈薇,像是中国武侠小说里的女侠,然而不管敌人多么凶猛,她从未惧怕过,也从未放弃那一副对生命的柔肠。

今年9月,因为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陈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是受表彰的人当中唯一一名女性。

“既然把你放到这个位置了,然后也带出这个团队了,你这个旗帜不能倒,你这个精神不能退,况且我们现在有这个条件了,为什么不把事情做到极致呢?”

与病毒交手了29年,谈起这一场场义无反顾,陈薇院士说:“这么多年来,我不知道埃博拉危险吗?我不知道新冠危险吗?我没有家庭吗?不是的,我一直觉得我们是军人,来自于人民,反哺于人民,我们承担了更多的困难,我们承担了更多的危险,人民会收到更少的病魔的折磨,更多的过上健康的而生活。

在这个岗位你必须身先士卒,赴汤蹈火,这是赋予你的责任,赋予你的使命。03年的时候,我说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我们该做的。我为自己自豪。”

本文部分资料参考自新华社、光明日报

图片主要源自央视网、新华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