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入博士深似海

随着国内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博士研究生的生活工作状态,相比硕士阶段的轻松心态,对毕业要求提升很多的博士阶段很容易让人心态崩溃,科研工作迟迟不能出现突破,频繁地切换课题,尤其是在目前科研圈内卷严重的现状下,一些课题组做着相似的工作,加班加点都在拼速度,因此国内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们的工作状态大部分都是11117,毕竟很多时候,如果速度慢了就会被别人抢发,多年的实验将变为一场空。因此在国内出成果多的,大部分都是百人规模的大团队,如果考研项目和这些大团队撞车,那么大概率会被撞翻,除非小团队的工作快结尾,这些大团队无法做到弯道超车。因此在研究生入学教育的时候,在研课题的保密性就成了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将要深入课题多年的博士研究生,导师会劝诫学生:“为了你能顺利毕业,请注意保护在研课题!”

未知代表着不确定性

科研的本质是求真,科研创新的本质是探索未知,因为未知就代表着不确定性,因此想要选择一个好的科研课题和研究方向就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毕竟国内目前的科研环境,根本不会给你太多容错性的尝试空间,因此只能确保科研方向的安全性,那么抄袭和跟风最安全,这也是为何导师要求研究生大量阅读SCI论文的原因,一方面是学习经验,另一方面是寻找方向。然而选择方向最快的方式那就是抄袭他人,别人做了一段时间还能做,说明了这个方向是对的,如果按照这个方向做,肯定比四处碰壁要快很多,因此为了快速出成果,拼速度就成为国内大部分科研课题组努力的方向,因此博士研究生们11117的工作时长,并不是导师压制的传统,而是他们为自己能顺利完成毕业而努力,毕竟如果不在大的课题组,研究速度无法和大团队集体相比,因此越是人少的独立课题组,博士研究生们的压力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场学术报告背后的顶刊争议

最近在学术圈内被议论最多的就是中科院杨辉和美国华人教授付向东之间的学术纠纷,中科院杨辉借助付向东教授回国的一场学术交流,在学术交流会上,付向东透露自己已经研究多年已经快结束的科研课题,然而中科院青年教授杨辉却借助上海神经研究所的大团队优势,仅仅花费一年的时间就通过别的方式得到和付向东教授研究多年的科研成果,虽然被知情的《nature》审稿人拒稿,但是却可以靠着科研结论的新颖性顺利刊发在同样是国际科技顶刊的《CELL》上,最后让付向东教授对青年教授杨辉公开举报抄袭,并且对上海神经所自己多年曾经的某老友表达失望之情,也许,一场风波后,付向东教授回国的学术交流不会那么慷慨,不会在分享自己最新的科研课题和研究!

因此,为了你自己和自己的课题组,一定要对在研科研项目对外保密,否则就是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