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的古代“童星”里,除了名气最大的孔融,第二可能就是曹冲。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咱们都听过,五六岁的曹冲利用等量替代法将大象和石块替换,巧妙的得出了大象的重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国志》:“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曹冲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智力超群,到5,6岁其才智便达到成人水平。曹操自然也十分喜爱他,即便曹冲年纪很小,也被曹操选为继承人。

当时年仅六岁的曹冲,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重力等于水对物体的浮力这一物理原理,解决了一个连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记载这个故事的《三国志》作为正史,很少有人对其产生过质疑。然而,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对于“曹冲称象”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清朝时,便有人提出质疑。清代著名学者何焯认为:孙权在建安十五年才派步骘出任交州刺史,士燮兄弟等人奉承东吴,只有在此之后才能获得亚洲象,但曹冲早已在建安十三年之前死去,所以曹冲称象之事不真,而置船刻水的称量方法可能早已有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末陈寅恪则认为曹冲称象的故事出于印度佛典,他指出地处中原的曹魏境内无象,所以不得不与孙权进献之事混为一谈,这是比较民俗文学的通例。

不过,有关于这个质疑还是很好解释得通的。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他们对于自然地理的认识还比较片面。而现代历史地理学、生物学研究并不支持陈寅恪等人的这一理论。

历史地理学者曾经总结过大量正史中出现野象的记载,南北朝时今安徽、湖南、江苏,直至北宋时今湖北等地都出现过野象闯入的记载。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教授彭华指出,按照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表明大致在刘宋之前,长江以北尚有野象栖居,之后才限于江南,三国时期的吴国境内有象且由孙权进献给曹魏是完全有可能的。

陈寅恪还质疑,北魏吉迦夜共昙所译佛经《杂宝藏经·卷一·弃老国缘》中就有类似的故事,《杂宝藏经》中所的很多内容见于汉译佛经之中,这个称象的故事可能也是取材于早译出的佛经,或者是佛经虽然翻译完成,但书籍已经亡佚,无法考证,又或者是佛经没有被翻译,但是故事靠着口述流传到中国,被附会为曹冲的经历。

不过,《杂宝藏经》为北魏时所译,比西晋初年成书的《三国志》要晚。虽然取材多于佛经,但是也不排除取材自先籍的可能。年代只要稍晚,一切皆有可能,上面的言论还是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