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为什么要拍38岁郎朗的传记片?因为他看起来太平凡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我是导演朗·霍华德,大概率会将郎朗吉娜的婚礼作为一个重要情节:一个少年神童从小历经艰苦后成功涅槃的奋斗史与一场童话般的婚礼,非常好莱坞。

那么谁将饰演郎朗?谁演吉娜?谁演周杰伦?或许周董会亲自上阵,在影片中再度和扮演郎朗的演员四手联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们可能都听说了,《美丽心灵》《阿波罗十三号》导演朗·霍华德将执导一部郎朗传记片,郎朗亲自担任监制。AGC Studios注资并和霍华德的公司Imagine娱乐一起制片。《大侦探福尔摩斯2》编剧执笔,改编自郎朗自传《千里之行:我的故事》,将在中国和美国拍摄。

上述阵容已经说明,这不是一部《帕瓦罗蒂》式的纪录片,而是一部《美丽心灵》式的故事片。

可为什么要拍郎朗?早前杨笠就在脱口秀里吐槽,“他明明看上去那么普通,但是却可以那么自信。”看起来像铁憨憨的郎朗会对观众说,“我相信听过我钢琴的人,他们会从我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吗?不会,永远不会。

但要不是这位曾凭借《美丽心灵》获得第74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的传记片高手出手,许多网民可能已经忘了,这位国产综艺里的铁憨憨,其实是受聘于世界顶级的柏林爱乐乐团和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的第一位中国钢琴家,过去、现在、未来可他都是全世界公认的古典音乐界的顶流。

现在的问题是,在传记片领域尚无败绩的朗·霍华德究竟将如何拍摄朗朗的故事?

还没开始写剧本,《别告诉她》导演王子逸已经开麦表达不满说:“作为一个出生在中国的古典钢琴家,我相信,如果不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就不可能讲好郎朗的故事。”王子逸还说,自己并不是因为想要执导本片才说这些话的,“《花木兰》的教训还不够吗?”

好莱坞拍摄郎朗的故事的确是场冒险,但朗·霍华德有可能创造奇迹,或者说,假如他都拍不好郎朗传记片,整个好莱坞就没人拍得好。

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一部父子传奇、爱情童话还是一部天才神童的铁憨憨奋斗史?这部好莱坞传记片,又能为郎朗正名吗?

励志片:郎朗的父子情仇

在朗·霍华德过去那些经典传记片中,所有的天才都和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密切相关。

那么如果按照导演说的,他会从郎朗的童年开始拍摄这个激动人心的故事,那么电影的第一幕会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想应该是:1984年辽宁沈阳一个慵懒的午后,一个两岁的孩子正在看电视里的《猫和老鼠》。

那一集汤姆穿燕尾服,系着白领结,活灵活现地走出来,向观众鞠躬,然后在琴凳坐下,开始演奏钢琴,吵醒了正躺在琴弦上打盹的小老鼠杰瑞,随着猫和老鼠的战斗升级,钢琴节奏也随之越来越快。

两岁的孩童压根不知道什么是钢琴家。不过汤姆手下不停跳跃的黑白键仿佛冥冥中的召唤。

少年踮着脚,跑去家里的立式钢琴边,弹出几个与电视里相似的音调。故事中的男二号——他的父亲在犯困中听到钢琴声突然惊醒,眼睛发亮。

他对朋友们讲:我儿子可能是个钢琴天才。

这个两岁的孩子,当然是郎朗。

从这个开头出发,影片大概会在快节奏的钢琴曲中,交代接下来的一段童年剧情,这位父亲会带着郎朗拜访沈阳最好的音乐老师朱雅芬教授,让孩子弹一曲,朱教授听完顿了一会儿,“我会收他做学生,郎朗有天分。”

“您认为郎朗到底多有天分。”“相当有天分。”

至此,郎朗3岁正式从师学琴,5岁在沈阳当地公开独奏,9岁拿全国第一。

到这里故事会有一个转折——朱教授告诉郎爸,沈阳的地方,已经装不下郎朗的未来了。他应该去北京。

于是郎爸刚辞去沈阳特警支队的“铁饭碗”,和儿子破釜沉舟来北京。只靠老婆在沈阳的一份工作,赚钱养家支付学费。

爷俩住地下室,吃最便宜的打折蔬菜,和两家人共用一间卫生间。隔壁一家人爱通宵打麻将,卫生间脏不拉几的,郎爸就每天早上起床给儿子冲厕所。琴谱被老鼠啃过,郎爸天天晚上盯着郎朗的手,生怕也被咬了。

父子俩还要忍着邻居动辄上门抱怨郎朗练琴的声音,支撑他们的唯一动力就只有一个:赢。

可等待这对父子的却是钢琴路上的第一场重大挫败。

郎父托关系找到的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听完郎朗有些紧张地弹完一首曲子,支着下巴吐出一句“还凑合”。

跟着这位教授学习期间,郎朗经常还没弹一会儿就会被叫停,教授毒舌评论说他 “弹琴像东北人种土豆,精神头像打砸抢。”

后来这位教授不愿继续教这位未来将震惊全球古典音乐界的天才,还告诉郎父,郎朗连音乐学院都进不了。

在此之前,郎爸教训郎朗还只是用拖鞋抽他,最多丢个皮鞋。

后来的采访中郎爸说:把皮鞋摔到墙上,我肯定是故意没打着…郎朗:因为失手了!

还不准郎朗和妈妈打电话,九岁的小郎朗就算想妈妈,也只能偷偷哭。

但这一次,郎爸崩溃了,逼着儿子自杀:我们没有脸面回沈阳了,你要选择吃药还是跳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里面装的只是强力抗生素。但在郎朗这里,注定成为多年后仍无法释怀的噩梦。

以我对朗·霍华德的了解,他大概率不会全部照搬这些郎朗的人生经历,因为这些故事都太狗血了,听起来都不像真的。

但接下来,他一定会拍摄一个煽情场面,去完成一场父子的和解。

13岁的郎朗第一次去德国参加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一共花了6万,其中5万是郎爸找人借的。后来郎朗同时得了两个奖,第一名和杰出艺术成就奖。后一个在之后的15年都没人再拿过。当时镜头一扫而过,铁面郎爸坐在后排偷偷哭了。

多年后郎朗后来再问此事,父亲装傻充愣说:我什么时候哭过?你看到我哭过吗?

朗爸是中国父母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曾经的梦想是当二胡独奏家,每天在小树林里独自练琴,在1500人里脱颖而出拿下第一名,但最终壮志未酬,便将未完成的梦想全部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一生将郎朗视作自己的最大成就。

十四岁的郎朗拿到全额奖学金去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求学。郎爸到美国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是美国不假,但在这儿我还是你爸”。

接下来故事将经历另一场转折——郎朗必须完成一场命运的逆袭。

西方音乐讲究血脉纯正,很多人深信东方人弹不好那些西方深度乐曲。

换句话说,郎朗如果自己想有所成就,不但要比西方人弹得更好,要赢,必须碾压。

钢琴是他的武器,他想必须打动所有人,才能打赢所有人。

故事转机出现在1999年,比传奇更加传奇的是:芝加哥的纳维尼亚音乐节上,原本要和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的钢琴师身体不适,17岁的郎朗是第五替补。第五替补,怎么轮也轮不到他吧。

结果前面四个替补不是身体不适就是对谱子不熟,偏偏轮到郎朗。

这是场世纪明星音乐会,在场的音乐家很多是写入史册的那种,弹好了一夜成名,演砸了,大概一辈子都出不了头。

郎朗淡定出场,当最后一个音符演奏完毕时,听众全体起立欢呼。现场气氛大概会令人想起赵传那句——“我终于看到千百双手在我眼前挥舞”。

到这里你应该明白朗·霍华德为什么要拍这个故事,这故事太传奇,太像一部好莱坞经典传记片了:成长的痛苦、东西方文化挑战、父权的压力,以及经历这一切之后,一场了不起的胜利。

一周内,美国五大乐团中有四个打电话邀约,《芝加哥日报》称这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郎朗的时代开始了。

但这个故事更神奇的地方在于:一夜轰动可以让演员一夜成名,也可能会是一个年轻人的枷锁。大多数年轻天才,要么是无法走出过去的成功,艺术上毫无突破,要么就是人气大滑坡,而这个少年天才从没成为“伤仲永”,被CNN、CBS制作过专题纪录片。2011年进白宫演奏,2015年被Simon Rattle评价说“You beat th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即使才38岁,他已经完全符合一部好莱坞传记片主角的标准——人们很容易看到传奇人物们光鲜一面,但是对于这一代名人而言,名气有时候就像噩梦一样。他们并没有享受其中,而是感到被囚禁,恐惧又焦虑。更别说郎朗每天重复着枯燥的练琴动作,还要遭遇父亲从生活到爱情的全面干预。

但他始终拎得清。

2006年,郎爸向记者自爆刘亦菲曾托人带话给他,表示非常喜欢朗朗,很想成为朗朗的女朋友。然而郎爸摇摇头“没有答应”。 有记者当面求证,然后被刘亦菲打脸说 “弹棉花和弹钢琴对我都没有太大影响”,她的理想型, “最好脸部轮廓消瘦一点”。

后来和巩新亮的绯闻传出,郎爸公布内心儿媳标准:一说让儿子找皇室的公主。二是儿媳妇必须听自己这位公公的。

对于好莱坞来说,这简直是一个经典的原生家庭的故事,只是这个故事讲的并不是天才为什么会误入歧途,而是一个两岁开始学钢琴神童,如何坚持六点前起床,始终保持努力,并从未在名利和压力面前迷失。

朗·霍华德一定会在片中用一句台词——负责郎朗钢琴启蒙教育的恩师,对郎朗和爸爸感情的形容——“又爱又恨”。

但如果这只是一个严父和神童的故事,未免太残酷也太压抑了,好在故事女主在郎朗少年时已经出场,1994 年 8 月,郎朗第一次去法国比赛。在他比赛结束那一天,一个女孩正好在法兰克福出生——吉娜。

浪漫爱情喜剧:铁憨憨和吉娜的爱情童话?

在吉娜出场之前,郎朗“高冷”男人的人设早就崩了。他早就成为“表情包在线生产者”。

继“咣咣咣脑袋砸掉”的狂野教学之后,这位叠字钢琴教学大师又发明了“得得得得得得”的钢琴教学法。

在示范教学中,这位知名钢琴家的身体随着弹奏不停高频率地前后晃动,辅之以“灵魂甩头”,还有手舞足蹈的灵魂指挥,将教学上升到鬼畜。

但真正令郎朗人设全面改变的,还是那场粉丝嫁给偶像的童话婚礼。

两人的婚纱照中,吉娜身着白纱、旗袍,完美的身材展露无遗,精致五官,完美腰线和大长腿,不输任何娱乐圈女明星,很快成为了虎扑新晋女神。

婚后记者问:郎朗的成功给吉娜带来压力吗?郎朗:算了吧,现在大家都说我配不上吉娜!

在和吉娜在一起之前,郎朗最多是艺术家里的表情包,婚后升级为段子手。

影片完全不乏现成的喜剧素材:和吉娜在外吃饭,郎朗论证:1、伟大的作曲家都吃酸菜;2、中国人想弹好西方古典音乐,要吃酸菜;3、我弹琴谈得好,吃酸菜吃的。

还有日常花式打脸—— “跟你说,我踢球老好了,之前还练过...”然后一脚踢空。

吉娜表情:“您可拉倒吧。” 艺术大师的仪态表情管理?全都不存在!

综艺里辅导萌娃做作业,直接就把填空题的答案告诉他,还一脸坦然地强调:没错,你写就完了。

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已经被吉娜洗脑,觉得郎桑这么当爹还挺可爱的。

还有浪漫爱情搞笑段落——东北话教学。

惊喜,surprise,成了“傻扑rice”。good evening=鼓捣衣服呢。早上好=Good morning=鼓捣猫呢。

更顺溜的是编剧连爱情中的人设都不用改:郎朗完美符合。

大男子主义?郎朗不存在的。

综艺里到处是类似情节——

郎朗:冷,披件衣服,别感冒了!

吉娜:我不冷,我要好看,好看比什么都强!

杂志采访郎朗: 她呢,我还是希望她也能做做音乐。毕竟她学钢琴学这么多年,也不能因为结婚以后就不干了,对吧?另外呢,她也喜欢创作,我还是希望她在这个方面能继续往前走一走。

以及综艺中的日常段落——郎朗被忽视。

吉娜做事一旦投入就自动屏蔽外界所有声音。包括郎朗的声音。包括但不限于洗碗、画画、唱K…

吉娜生日,郎朗的妈妈在过生日时突然问了一句“有啥想法没?下一步?”潜台词十分明显。

吉娜向郎朗投去个求助的眼神。郎朗立刻出手了,“过个生日还问那么多”。

这一切背后,当然是好莱坞电影需要的男主给女方全盘的尊重和肯定。

想一想,电影编剧多悠闲,想要一个美丽女主——有,长相美艳,身材火辣,现实版“贝微微”。

想要一个有趣女主,没问题,吉娜性格是反差萌。德韩混血美艳芭比,现实中勤劳肯干,还操着一口东北话。

想要浪漫段落,只需要观看郎朗吉娜的日常,女方看郎朗的全是大长腿,时刻都要亲亲抱抱举高高。 任何有郎朗的地方,都有吉娜。从综艺到世界抗疫慈善义演。到哪里都看到这对撒狗粮,恩恩爱爱。

还有感人段落:郎朗17年因为左手腱消炎休息了一年半,不能弹琴,是吉娜一直陪伴在他身边,陪他度过了那段最难捱的时期。

而动人的爱情故事永远是传记片的的核心竞争力,最佳卖点。

钢琴家?并不想看。钢琴家铁憨憨和芭比妻子的浪漫爱情?哦,蛮有兴趣的。所以电影角色加入了吉娜的角色,真的多了一抹观赏性。或者说,增加了重要的可看性,“啊好甜”“哈哈好好笑”。

甜宠是好莱坞传记片观众也喜闻乐见的,意味着关注,市场,以及商业价值。至此,编剧躺在床上什么都不用做,郎朗把朗霍华德需要的故事元素,全部给他准备好了。

接下来,导演只需要寻找一个足够打动观众的主题,而郎朗的人生其实也已经有了,那就是——

回到传记片:成为神童的代价

有天赋的人不珍惜天赋是正常,因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反正与生俱来,当然不觉珍贵。

但郎朗不同,等到终于功成名就,再问他还有什么梦想?“当钢琴家的梦想已经实现,我还有继续当钢琴家的梦想”。

只是他太接地气,以至于我们都忘了——噢,原来他真的是——天才,他在欧美古典音乐商业市场上是非常火热的,受众群很稳固很忠诚。

他的新专辑《哥德堡变奏曲》录制了两个版本,一个是常规录音室版本,另第一个版本在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那是巴赫工作多年、最后安葬的地方。

一曲弹毕,郎朗一脸肃穆缓步走到不远的地方——巴赫的墓前。蹲在那里献了一支鲜花之后双手合十,心中对“巴赫”默念:

“伟大的巴赫先生,希望您能喜欢我今晚的演奏。”

郎朗的老师钢琴大师格拉夫曼先生听完他的专辑后,在中国凌晨5点忍不住激动给郎朗发消息说道:“Bravo!Bravo!Bravo!太不可思议了,壮丽而又高贵,郎朗,你真的太棒了” 。

德国亚马逊骨灰级巴赫粉评论: 毫无疑问,这是郎朗迄今为止最出色的唱片,也是今年古典艺术家中发行的最好的唱片之一。

华盛顿邮报的彩虹屁威力感受一下:''郎朗的现场表演展示的是一个成熟而个性化的钢琴家,完全与巴赫的天才融为一体。”

专辑在德国、美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古典音乐榜纷纷销量登顶。

在全世界,他收获了各路古典音乐爱好者的尊敬与喜爱。这些关注实际上中国人争取到更多元化的形象:西方人终于相信,在自己的古典音乐老本营,还有个来自东方的音乐家弹得比谁都好,他叫郎朗。

实际上他早就无需证明自己,他曾打破偏见,以一曲“拉三”(最难的曲子)打了现场所有讽刺过他的人的脸。

在白宫现场弹《我的祖国》。

虎扑上有人评价:“郎朗那张圆脸穿个土点的衣服,显得有点土鳖。但当他坐在钢琴前,气质一下就不一样了。”

在郎朗著名曲目《钟》的视频弹幕里,有无数宅男感叹:手速这么快(潜台词:郎朗进电竞圈也是可怕的存在!)。

当初被音乐学院教授看衰的孩子,现在成为了大明星,也给更多少年人带来了梦想。

但他依然需要面对天才的代价。

比如,媒体放大镜下铺天盖地的质疑。比如在机场被偷拍,镜头里,吉娜拿着多数行李,郎朗手中却空无一物。看客愤怒异常,却不知道郎朗双手伤愈不久。

一夜之间,郎朗成了营销号口中的直男癌。

但他接下来在节目中“知错能改”,成了老婆的跟屁虫,见缝插针试图插手家务活。还自嘲现在看到包都会马上“粘”上去。

他对记者说, “以前我弹琴,拿奖,从不会上热搜。结婚后我老上热搜。”头一歪冲着吉娜,“以后宣传费就给你了。”吉娜赶紧扑过去抱了抱老公。

早年间,他一直保持着一年150场演奏的高工作量,也接了很多品牌代言与广告,音乐会票价比明星更高,已经有人说他过于商业化,加上近年来上了很多综艺,像《幸福三重奏》、《妻子的浪漫旅行》、《青春环游记》,又有人质疑他“不务正业”,没有古典音乐大师的范儿。

但他在参加所有的综艺节目的时候,每天会练两小时琴。

还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觉得当钢琴家就能怎么样,真正的艺术家和装出来的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在郎朗的故事出圈之前,古典音乐是一种高高在上存在。但郎朗想着,等他站住脚的那天,一定要改变一些东西。

2016年,他与重金属乐队在格莱美合作演出,一些乐评人口诛笔伐,郎朗带着东北口音模仿乐评人们的模样“这么弹肖邦不高兴,那么弹莫扎特要跳河。”

他在意负评,但必须这么做,因为“艺术就该这么反复地摩擦”。

郎朗的故事当然跟梦想有关。但很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少年冲破了重重严苛的偏见,表达自己,不仅取得了个人事业的成功,还打破了许多的偏见。这才是故事最动人的地方。

当年他刚去美国求学时,大几岁的学长告诉他:你要当伟大的艺术家,great artist,这才是你的人生目标,人生不能只追求famous,太俗了。

那时候只想赢的郎朗也许不明白,现在应该明白了。

霍华德导演认为:''郎朗的故事关于决心、激情、牺牲以及战胜困难的内在力量。这部电影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拥有共同的真理,即我们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但这个故事也跟偏见有关。东方人长期被锁在深深的偏见里,而郎朗从没将自己锁在偏见之中:“听音乐,主要是往情感上听。因为在音乐的世界里最后都是讲的人性。”

如果要给影片拍摄一个结尾,我选择一场倒叙,让故事回到郎朗的少年时代。

他曾和父亲发生过一次非常激烈的争吵,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他咬着牙三个月没碰琴,不管父亲如何道歉甚至央求,他都拒绝练琴。

直到有一天他漫无目的地游荡在菜市场,随手敲西瓜听声音,一个卖西瓜的小贩对他说,这手指真长,适合弹钢琴。

这个小贩就是后来被郎朗称作二叔的人。

他跟二叔说完他的故事后,二叔鼓励他重新开始弹琴,因为弹琴不是为了父亲,这是他的天命。

许多年后,已经站上巅峰的郎朗,或许会想起那个漫无目的的日子,在那之后,他弹奏钢琴时永远保持着一样的真诚,坦然,眼中满是清澈。

他终于成为了看上去那么普通,但是却可以那么自信的,弹钢琴的男人。

好莱坞怎么可能错过如此动人的故事?

38岁的郎朗,早就把自己活成了一部好莱坞顶级传记片男主。只是这部传奇,注定还有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