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一名男子开车时因口腔溃疡实在太痛,受不了就喷了治疗口腔溃疡的喷剂,没想到,前方交警查酒驾将他拦了下来,检测发现这名男子“酒驾”,男子不慌不忙的解释自己可能是因为喷了口腔溃疡剂,五分钟后,再次检测显示该男子并未“酒驾”,不少网友表示:“没喝酒,就是有底气”。

那么,你知道还有哪些药物含有酒精成分吗?

  • “药驾”祸首之一:服含酒精药品,造成酒驾

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云南白药酊、消咳喘糖浆,这些药物能使人“被酒驾”,是由于其中含有酒精成分。例如1支10毫升的藿香正气水里,含40%~50%的酒精。有人做过实验,喝完1支藿香正气水,1分钟后进行酒精测试,结果呼气酒精含量达到146毫克/100毫升,远超醉酒驾标准(20毫克/100毫升)。酒精在药物里,通常起到增加药物溶解度的作用。以藿香正气水为例,其成分里的藿香油、紫苏叶油具有挥发性,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因此,在药物中加入酒精,可最大程度保留其有效成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辨出含酒精的药物不难,只需看药品说明书的成分表里,是否标有“乙醇”(酒精的化学名)。对某些特殊药物,有更简便的识别法,就是看药品名里是否含“酊”字。通常属于酊剂的药品,它是把药物浸在酒精里或溶解在酒精后所制成的药剂。因此,属于酊剂药品,一定含有酒精。比如,用来治疗关节疼痛的云南白药酊,用来治疗胃肠疾病的洋金花酊等。此外,一些糖浆里也往往含有酒精。

吃了含酒精的药物,多久可以开车?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的人体内分解酒精的酶活性较高,可能几分钟就把酒精分解掉了;有的人酶活性弱一些,时间就长一些。一个数据可供参考:曾有测试发现,口服1支藿香正气水后20分钟,呼气酒精含量为零。吃药后漱漱口,喝点温水或醋,对降低呼气酒精含量也有一定的作用。

“被酒驾”怎么办?吃药后驾车上路,被警察查出“酒驾”,别心慌,可以向警察说明情况,等10~20分钟后进行第2次呼气酒精测试。大多数情况下,二次测试结果都低于酒驾限值。还可采用到附近医院进行抽血检查。血液酒精测试,能够最为精确反映人体的酒精摄入量,还你清白。

  • “药驾”祸首之二:服感冒药、抗过敏药、镇静安眠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造成疲劳驾驶

在绝大部分复方感冒药和一部分抗过敏药,如异丙嗪(非那根)、苯海拉明、扑尔敏等中,都含有扑尔敏。扑尔敏属于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减轻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等症状,但也会带来疲倦、嗜睡的不良反应,而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吃了感冒药后,都会觉得昏昏欲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了感冒,又需要长途驾驶,怎么办呢?可以选择俗称“白加黑”的感冒药。它的白片里没加扑尔敏,黑片加了。这样,人白天吃了药也很精神,晚上吃药后能睡得更好。过敏患者的选择范围更广。除了含扑尔敏的抗过敏药外,还有很多基于其他作用原理的替代药物。

至于镇静安眠药,如氯美扎酮(芬那露)、苯巴比妥(鲁米那)、安定、硝基安定、舒乐安定、利眠灵、速可眠、安眠酮等;抗抑郁药,如丙咪嗪、多虑平、苯乙肼(肼类)等,则会抑制中枢神经的功能,降低人体的感知能力。尤其是安眠药,药效就是让人迅速产生睡意、尽早入睡,禁止在驾驶前服用。

  • “药驾”祸首之三:服降压药、降糖药、抗心绞痛药,引发的“晕驾”

网上流传7类药品会对驾驶有影响,其中降压药、降糖药、抗心绞痛药赫然在列,这令人疑惑。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都是常见病,如果驾驶前连这些药都不能吃,那岂不是没多少人能够开车了?

专业人士指出,降压药、抗心绞痛药,可能引起低血压反应,使患者头晕、出汗、心慌。降糖药可能导致低血糖,也会使患者头晕、手抖。驾驶前应该谨慎服用这些药物,但没有必要完全禁用。

不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概率是不一样的,降糖药中罗格列酮,其影响驾驶的相关不良反应较为常见,而胰岛素、格列美脲、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的相关不良反应比较少见。

总之,开车前用药,患者应严格按医嘱,千万别自己加大药量;开车时,多注意自己身体状况,如果感到不舒服,马上停车休息。

除了上述3类,是否还有其他药物需要在驾驶前谨慎服用?有,而且很多。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对药品“驾驶等级”作出明确规定。眼下,首要任务是要求医务工作者加强患者的用药教育,指导患者安全用药,防范“药驾”。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也应该在自己的日常用药中多个心眼,防患于未然。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的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到正规医院咨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家庭医药》,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